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金融学》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 二、货币均衡与失衡 • (一)货币均衡(Monetary Equilibrium)
货币均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 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要的货币需求 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Md = Ms。
货币均衡研究的实质 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 求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 质上说,则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 偏离经济基本面的资产泡沫导致居民存款 从银行搬家, 流入股市和房市。
• 5.从成本推动层面看,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 上涨, 带动消费价格上涨; • 6.从成本推动层面看, 劳动力成本上升促 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 7.居民对通货膨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 增强;
第三节 通 货 紧 缩 (自学)
资料1
2.成本推动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 工业扩张→工业品价格↑→农产品相对价格↓农 业比较利益↓→农民弃田抛荒,加上工业用地↑→ 农产品耕种面积↓→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工 资↑,工业品价格↑→通胀率↑
3.转型期通胀
价格改革(放开)使短缺经济下隐性通胀公开化 4.结构性通胀 经济结构失衡与通货膨胀 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经济扩张→基础 产业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供给学派:降低税率,增加供给;
(五)结构调整政策——针对结构性通货膨胀
财政方面: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结构
货币方面:调整利率结构和信贷结构
例:增大对基础产业投资
小结 • 通货膨胀的治理
•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组合方案。
五、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P322) (一)改革开放前的压抑型通货膨胀 (二)1979-1980年的通货膨胀 (三)1985年的通货膨胀
• 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M2的数值377 832.15万亿元为基准, 2007年上半年外汇 储备为13326.25 亿美元, 即便以7.5 的 比率计算, 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 量比总货币供应量的四分之一还多。
4.低利率促进投资和资产泡沫导致货币供应量过 大 • 2003—2006年,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 率高达23% , 比GDP增长率高出13%。 • 中国股票市场迅猛发展, 上证综合指数在 2003—2005年一直在1000多点徘徊, 而 2006年开始上涨, 至2008年达到6000多点
重要价格指数(3个)
•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根据家 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 况来编制。 • 批发价格指数(WPI)——从生产者角度出 发,根据企业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 编制的。
•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 —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GNP与按不变价格 计算的GNP比率。
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 总供给减少
• (1)货币幻觉
模仿效应
• “工资-价格螺旋”带来负面的供给冲击 。 • 欧文.费雪(1928)
• 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映,而 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 (2)垄断利润的追求,促使垄断企业和 寡头企业制定高价格;
(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最常见 (Mixed Inflation)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AS=AD (Structural Inflation)
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货币流通速
度减慢的经济现象。
•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P311)
• 1.根据物价上涨的方式,将通货膨胀划分
为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蔽的通货膨胀两类。
• 2.根据一般物价上涨速度的快慢,将通货
膨胀划分为温和(爬行)、奔腾式的和超
级的通货膨胀。
• 3.根据通货膨胀可否预期,将通货膨胀划分 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两类。
11月的物价指数为100亿。如果一个人在1922
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
票面价值早已买不多一片口香糖。
• 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1000000%

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货膨胀
• 近年来,在高通货膨胀国家的行列中,只 有一个国家超过了德国的记录。2008年, 津巴布韦官方统计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2 ,000,000%,非官方机构统计的通货膨 胀率超过了10,000,000%。 • 7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发行了面值相当 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券。
1.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3.“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 4.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P317)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三种观点、三个效应” (二)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工薪者受损;投机商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三)通货膨胀与资产结构调整 债权人受损;固定收入者受损;实物资 产者受益; (四)恶性通货膨胀与社会经济危机 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风潮 (五)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四边联动关系
市场供求
AS
AD
货币供求
Md
Ms
• (二)货币失衡表现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成因 (1)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扩大; (2)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信用链条断裂 ;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成因 (1)政府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 ; (2)银行信贷规模的不适当扩张 ; (3)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 要 ; (4)国际收支失衡 ; (5)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 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 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 ——弗里德曼
第十章
目录
•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失衡
• 第二节 通货膨胀
• 第三节 通货紧缩
本章相关问题
• 什么是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 • 根据经济学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抑制通 货膨胀?
• 成因;
• 1.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猪肉和粮 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 • 2.国际主要粮油产区的产量下降,国际粮 食价格普遍上涨, 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
3.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 量过大 • 2003—2006年, 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 GDP增长率5.4%。 •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 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 促进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 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 • 促退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利, 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 • 中性论:人们处于完全理性状态,根据预 期针对物价的上涨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促进论
• 1、通货膨胀实质相当于政府对公众的一 种隐含的强制税收,即 “通货膨胀税” ;政府支出增加大于民间投资减少,总产 出增加;
• 通货紧缩及其特征是什么?
• 通货紧缩理论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失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失衡
• 一、社会总供求
• 社会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
• ——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的各方面 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的总和。 • 社会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S) •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 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 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 3、通货膨胀会增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 险,阻碍投资规模扩大,不利于经济发展 ;
小结
•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1、通货膨胀本身的程度;
• 2、通货延续的时间;
• 3、经济主体的理性程度; • 4、市场调节机制的灵活度;
四、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宏观紧缩政策——针对需求拉上型通 货膨胀,控制总需求 1.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 高利率 ;
• 从1989年以来,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化
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1994年和1995年出现负
2.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
支出;
(二)收入紧缩政策——“工资—物价”管 制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工资管制
2.利润管制
工资管制办法
利润管制办法 Indexation)政策
3.收入指数化(Income
(三)“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固定货币增长率
(四)“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 政策——针对总供给不足 特点:采用供给政策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 性需求政策所引起的经济衰退。
• 4.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将其划分为需求拉 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供求 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等四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过多的货 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Demand-Pull Inflation)总需求增加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Cost-Push Inflation)
• 2、货币幻觉效应,促使就业增加,投资 增加,总产出增加; • 3、通货膨胀使得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 人们倾向于减少现金持有,增加消费,消 费和投资规模增加;
促退论
• 1、虽然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会促使人们增 加当期消费和投资,但会导致人们储蓄倾 向的下降和削弱人们的储蓄能力,阻碍投 资,生产会出现萎缩; • 2、通货膨胀会影响资本和资源配臵的效 率,导致生产资本缩减,生产萎缩;
• 三、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一)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 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 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二)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 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人手, 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 (三)混合型调节——同时压缩货币供给 量和增大货币需要量
• (四)逆向型调节——是指面对货币供给 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时,反其道 行之,即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 供需在新的起点实现新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