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我的版本的答案}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本身是一个美的人物,她的美不仅仅是完美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在于充溢的活跃的生命力还有优美高尚的激情。
作为一个有高文化素养的贵族女子,她有丰富心灵、热情和灵魂,真诚的追求。
安娜是一个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有觉醒,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美好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和伪善僵化,醉心官场的“官场机器”卡列宁的婚姻是不幸的买卖婚姻,这种表面风光、实则不幸的贵族生活,让安娜那种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的本性被压抑和窒息。
也正以为如此,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以后,会义无返顾的投身于爱情——因为她在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沉睡的爱的激情、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被唤醒,那是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而这种向往是有合理性的,是个性的解放。
同时安娜是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勇敢追求和保卫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勇敢女性。
安娜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系的追求,这与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虚伪是有着尖锐冲突的。
当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之后,她不能再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她不愿意接受丈夫伪善的建议,不愿意像其他贵族一样虚伪的偷情,而是最终选择与丈夫决裂,冲破社会舆论压制,公开爱情。
这种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的直率,正直,勇敢、不屈,是一种对平庸、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的形象。
在短暂的幸福后,安娜被贵族社会抛弃谩骂攻击谴责,处境艰难。
她一方面想抓住和保卫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方面内心时时有“犯罪”的恐惧,这种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其爱的追求的脆弱性,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其特征是“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由此扩大到了对于贵族社会做人的标准的否定。
她企图通过追求爱情摆脱虚伪的上流社会,但最后就连爱人伏伦斯基也用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无情,无力承受的安娜选择自杀。
应该说,安娜的悲剧从根本来说是这个罪恶的社会造成。
而安娜的死,是在用生命向罪恶的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控诉。
这种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在当时俄国贵族中有着进步意义。
玩偶之家
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妇女形象。
(1)她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热爱劳动,为人善良,较为容易满足个人的小生
活:婚前听命与父亲,婚后听命与丈夫,觉醒前是典型的“泥娃娃”。
在家庭中,
娜拉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任劳任怨,这一点从她在事情败露后为保全丈夫的名
誉,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可以看出。
的确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合乎理想的妇女。
(2)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在假冒签名事件暴露后,
娜拉面对丈夫虚伪无情的真面目,认清了自己的“玩偶地位之后,选择弃家出走。
这是一种对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道德和婚姻制度的反抗,被誉为妇女解放的
“独立宣言”,是一个有反抗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解放先驱者形象。
(3)刚强勇敢,勇于追求人格的独立。
对柯勒克斯泰的威胁恐吓,她没有屈服乞
求,而是勇敢承担责任,正视现实,并且尖锐的谴责资本主义的法律的荒谬;过
去庸俗、虚伪、自私的海尔茂不允许妻子有独立的人格,百般压抑娜拉的人格的
发展,而觉醒的娜拉果断反叛传统的婚姻道德,走出不自由的家门,这都反映了
她强烈的独立反叛精神。
(4)娜拉是觉醒的女性。
作品通过娜拉前后的变化,不仅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中
夫妻关系的虚伪和妇女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状况,而且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法
律、道德、宗教等等都是不合理的。
最后娜拉勇敢地出走。
尽管她出走的目标还
很不明确,但她出走的行动本身,足以显示出当时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女性的觉醒。
娜拉骨子里那股反叛精神促使她敢地冲破资本主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习俗的枷
锁,实行了“精神的反叛”,这是她主体意识的复归和对自我的寻找。
(5)娜拉形象的意义:娜拉这个为争取妇女独立人格而斗争的先进妇女形象,有
着极大的鼓舞意义。
其表现反抗维护男权主义时期的法律、道德、习俗,提出男
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震动着观众的心灵,激励着
人们对资本主义当下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行思考,唤醒人们为追求新型的生活而斗
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宣言出现之前的最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知名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其艺术特征有以下三点:
1·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方法,即他让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讲述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自己又以“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述剩下的故事。
在小说出版15年后,福克纳在《附录》中又把康普生一家的故事作了补充。
虽然从四个观察角度出发,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但是却没有重复感,反而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更有层次和立体感。
故事虽然表面看上去乱,但实则有内在的秩序,正如同四个部分叙述者出现的时序固然是错乱的,采用了cabd的方式,但是他们讲的事倒是顺着正常的时序,而且衔接的颇为紧密。
2·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种手法。
在小说中,前三章是用一个又一个意识来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
前三个部分根据三个叙述者精神方面的不同病态,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着和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准确的解释了处于三种病态中的不同精神状态。
第四个部分则以十分清醒的笔调来叙述,更能增强作品的客观效果。
3·再次,“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时所用的另一种手法。
所谓的“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作品时,有意识的将其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知的另一个神话平行发展。
在小说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到8日,这三天恰好为基督受难日到复活日,而第二章的1919年6月2日在该年恰恰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
因此康普生一家历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相关。
福克纳以基督的庄严神圣使得康普生家的子孙显得更加猥琐,也说明了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的教导。
福克纳这样的手法,除了给其作品添加了一层反讽色彩,更食故事从描写南方家庭的日常琐事,成为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
《百年孤独》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魔幻性”特征。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
在小说中,阿吉拉
尔的鬼魂不断地出现在布恩迪亚夫妇家园,一直追踪他们,迫使他们离家出走。
又如墨尔吉阿德斯,他是一个不受生死界限的约束,纵横来往于天、地、冥界的人物。
《百年孤独》所体现的对于生与死、现世与来世的看法,就是拉美印第安人的看法。
阿玛兰塔用全部时间为自己编织精美的裹尸布,她能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裹尸布织好时,死神果然前来把她带走。
就这样生与死,人与鬼的界线完全被打破,生命在死亡中延续,死亡是无限循环的生命运动中的一环。
生、死、再生是宇宙无止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其次,小说通过对生活中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的描写,显示魔幻性特征。
如吉普赛人带来的飞毯可以载人在空中飞翔,他们的磁铁能把各家各户的铁锅、铁盆都吸走;鲜血流淌成的河能穿越大街小巷去报信等。
第三,小说通过运用神话、传说显示魔幻性特征。
在《百年孤独》一书中,神话、传说的运用几乎到了出神入化得得境地。
如从布恩迪亚“偷食了禁果”不得不离开家园让人想起亚当夏娃;吉卜赛人带来的飞毯能载着人飞翔,使人想起了阿拉伯神话等。
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以《创世纪》开始,以《启示录》结束的一部拉丁美洲的《圣经》。
第四,作者采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加重了小说的魔幻色彩。
比如:
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作品一反传统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从将来回到过去进行叙述。
象征与隐喻也是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其中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往往有一定象征意义,如黄色象征死亡,蝴蝶象征爱情,蚂蚁象征毁灭。
此外夸张、讽刺的手法也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如上校发动32次起义;17个私生子一夜间均被杀等。
《百年孤独》集中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扑朔迷离的魔幻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