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
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
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
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
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
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
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
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
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
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
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
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
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
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
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
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
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
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 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
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
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
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
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
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
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
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二安娜的反抗和追求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所谓有追求必定有放弃。
让安娜长期地忍受卡列宁的压抑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不甘愿做这样一个只接受丈夫费用的附属品和点缀物。
她压抑了八年之久的感情, 在风度翩翩的渥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当安娜发现自己爱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 她那被压抑的感情, 是那样明显强烈地表现出来,已经到了难以遏止的程度,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 她说: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
”这一点被细心的渥沦斯基发现了, 渥沦斯基在安娜那“迷人的脸上发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在她那亮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 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 时而在眼睛的闪光里, 时而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 但它却违反她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虽然如此, 而安娜此后的追求, 还是从始至终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为了摆脱卡列宁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同时为了摆脱强烈的情爱被压抑的缘故, 安娜在追求渥沦斯基的时候,难以认真考察和窥视渥沦斯基的内心世界, 便匆忙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他的怀抱, 以至于不能自拔。
安娜怀着希望, 那是一种伴随恐惧的希望, 而这种希望最终化为泡影。
安娜把爱情寄托于渥沦斯基显然是一个错误; 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和幸福, 无疑是合理的, 行动也是果敢的, 但她与渥沦斯基的结合又是注定要破裂的。
因为渥沦斯基所追求的不是安娜的心灵, 他也根本不理解安娜的心思, 他追求安娜不是追求爱情, 而是向她施发情欲; 他要的只是情欲和女人, 而不是家庭和妻子。
托尔斯泰写道:“结婚这件事, 对于他是从来当作没有可能的。
他不但不喜欢家庭生活, 而且家庭、特别是丈夫, 照他所处的独身社会的一般见解看来, 好像是一种什么无缘可厌的, 尤其是可笑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 他正好与卡列宁相反。
渥沦斯基的思想性格有着严重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是具有浓重虚荣心的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思潮冲击下要求自由、渴望独立、具有某些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
前者酿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后者则使他获得暂时的幸福。
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 他全力以赴追求安娜。
而一当上流社会不容忍他与安娜的关系而要将其挤出去的时候, 渥沦斯基便向社会妥协了; 他终于又回到他所不能离开的上流社会去了, 又可以安心在上流社会活动了, 又可以继续追逐功名了。
渥沦斯基最终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虚荣心, 强烈阻止了安娜一切带有抗议性的举动。
渥沦斯基向上流社会屈膝投降了, 表示了他最终的软弱, 安娜的追求, 也随之终结。
安娜那种近似疯狂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使她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于是最终便只有一死, 以示她对渥沦斯基和那黑暗的现实社会做最后的抗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出轨行为,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
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
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
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 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 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 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 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 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
安娜失去了她所生存的上流社会、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纯贞的名誉, 同时又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儿子。
安娜像一株初春的小草顽强地冲破了坚硬的土层, 她是那么新鲜, 那么富有生命力。
然而, 她刚刚生成不久, 就被无情地践踏和扼杀。
她的死是很悲壮的, 她采用了她曾经亲跟目睹、令她时时感到痉挛、在她心中引起巨大惊悸的死的方式。
她似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结局。
她的死是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抗议, 而绝非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子和爱情。
她最终明白了, 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 法律也是虚伪的, 同样也不会保护她。
安娜曾经顽强地活着, 对生活充满了渴望。
然而, 当她看到“全是虚伪的,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之时, 她不以死做最后的反抗和控诉, 还会用什么方式呢?在安娜整个一生的反抗、追求、幻灭、抗议之中, 是充满着复杂思想矛盾和斗争的。
在她的思想性格当中, 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局限性。
作为贵族妇女, 在她思想当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
尽管她冲破了思想上的束缚, 但在她冲破这一防线之时, 那种思想还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
所以, 她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感到羞耻不安, 对追求到的爱情, 既感到幸福, 又感到惊惶, 感到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
她感觉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
再者, 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也有表现。
当她瞬间爱上了渥沦斯基之时, 恰巧在火车站上看到有人卧轨自杀的一幕, 她顿时感到这是不祥之兆, 并且事后时常做起恶梦来。
她把自己生渥沦斯基的孩子时所得的病, 也看成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她还乞求卡列宁宽恕自己, 这实际上就是在乞求上帝对她的宽恕。
甚至安娜就是在临终那一刻, 她还在请求上帝饶恕。
安娜的死, 大量包含了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抗议, 同时也包含了她对所处社会的绝望。
作为安娜, 她感到走投无路, 对于她也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出路可走, 这是时代所给予她的局限。
在爱情问题上, 她对渥沦斯基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她只爱渥沦斯基的外貌、风度, 却不真正了解渥沦斯基的心灵。
一旦了解了, 命运便将她推上了绝路。
在那个社会、时代里, 作为贵族出身的安娜, 她也只能爱渥沦斯基这类人, 她也不可能爱上下层阶级的人, 正如“黛玉只能爱上宝玉”一样, 这又是她无法摆脱的阶级局限。
另外, 安娜的爱情, 也缺乏理想, 她只追求爱情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而这幸福注定不可能长久。
三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 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 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 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是, 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 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 为爱情而死。
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 对社会的总结是: “全是虚伪, 全是谎话, 全是欺骗, 全是罪恶。
”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 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
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 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 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思索。
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 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