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通论解读
后生分节:昆虫的成虫,体壁骨化, 节间褶也骨化了,而在节间褶的前 方,有一条未骨化的膜质部分—节 间膜,其为相邻节间的分界,这种 分节方式——后生分节。
2 昆虫的头部和颈部
2.1 昆虫的头部
2.1.1 头部的构造和分区
2.1.2 昆虫的头式
2.2 昆虫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一对附肢,这对分节附肢一般着生 于额区。在昆虫中,除原尾目和部分高等目的幼虫无触 角外,其他种类均有触角。
在昆虫中,蜻蜓对色的视觉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 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 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 爱黑色。
2.3.2 单眼
单眼可以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也是昆虫 的视觉器官,但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和 方向,不能成像,也不能分辨颜色。
2.3.2.1 背单眼
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也比人眼 敏捷,如蜜蜂仅需0.01秒就能作出反应,而 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但昆虫的视 程远不及人类,如蜻蜓只可看清1m-2m, 家蝇只能看到40mm-70mm。
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区别红色和黑色。 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 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蜜蜂只能区 别黄、绿、蓝、紫4种光色。对于白色,如果它的组成近 似日光,在蜜蜂看来则为无色。但研究显示,大多数白色 花都吸收紫外光线。因此,人类视觉中的白色花,在蜜蜂 的视觉中则为近紫色。根据蜜蜂是红色色盲的特点,夜晚 在蜂场工作或室内检查越冬蜂群,可以利用红灯照明,避 免蜜蜂趋光损失或骚动不安。
眼天牛属、二翅蜉蝣属和豉甲属每侧的复眼各分 两部分。原尾目和双尾目昆虫无复眼,虱目、蚤 目、雌性介壳虫和一些穴居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失。
在双翅目和膜翅目的 有些类群,雄性的复 眼较发达,在背面相 接,称为接眼式(上 方的蝇),雌性复眼 分离,称离眼式(下 方的蝇)。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很大。多数昆虫的每个 复眼大体由几千只小眼组成,但猛蚁中的工蚁的 每只复眼仅由1只小眼组成,而蜻蜓每只复眼的 小眼可达30000个。
复眼的每只小眼都能成像,且形成镶嵌的 物像,这好比我们透过一束喝水的吸管来 观察外界的环境。
人眼看花
虫眼看花
多数昆虫复眼视野比人眼(180º)开阔,如螳螂 复眼的水平视野为240º,垂直视野为360º;突眼 蝇的复眼长在头部两侧突出的眼柄上,水平和垂 直的视野达360º。
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的光 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 如昆虫复眼能感受的波长 为240毫微米-700毫微米, 对紫外光最为敏感;而人 眼能感受到的光波波长大 约为400毫微米-800毫米, 对红光最为敏感,对紫外 光和红外光均不可见 。
植物保护学通论 (昆虫学部分)
高熹
2013-10
第一篇 昆虫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 第四章 昆虫重要目、科的识别 第五章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第六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4学时)
1. 昆虫体躯的构造 2. 昆虫的头部和颈部 3. 昆虫的胸部 4. 昆虫的腹部 5. 昆虫的体壁
2.4 昆虫的口器
2.4.1 口器的构造(咀嚼式口器为例)
上唇
下唇
左上颚
右上颚
左下颚
右下颚
a2.4.2 口器的类型
刺吸式口器(蝉)
刺吸式口器(雌蚊)
2.2.2 触角的类型
线状(蝗虫)
刚毛状(蜻蜓)
栉齿状(叩头虫♂) 锯齿状(红萤♀)
羽毛状(蛾♂)
环毛状(蚊♂ )
棒状触角(蝶)
锤状触角(郭公虫)
鳃叶状(金龟子)
具芒状(蝇)
念珠状(白蚁)
膝状(蚂蚁)
剑状(尖头蚱蜢)
2.2.3 触角的功能
触角的功能主要是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 当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2.3 昆虫的眼
2.3.1 复眼
位于昆虫头部的侧上方,常为卵圆形、圆 形或肾形,由1至多只小眼集合而成,用来 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 的视觉器官。
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类 的若虫和稚虫,在头 部颅侧区着生一对复 眼,其形态差异大, 但均由许多个小眼所 组成的,其小眼的大 小和形态,各类群不 同。
2.2.1 触角的构造
触角着生于头部的额区,其着生于膜质的触角窝内,围绕 触角窝的骨片称为围角片,围角片上具一个突起,称为支 角突,其与触角相关节。
柄节:触角基部的一节,通常较粗壮,或长或短。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细小,其内具有感觉器(江氏器)。 鞭节:触角的第三节,通常由多个亚节所组成,变化大。
为一般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和 稚虫所具有,与复眼同时存在。背 单眼生于额区上端两复眼之间,一 般为3个或2个,极少为1个。若为3 个,则排列成倒三角形,1个位于中 线上称中单眼。背单眼的有无、数 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 科的特征,如在半翅目与同翅目的 分科中经常应用。在图中可以看到 胡蜂的背单眼,这种单眼是肉眼可 见的,也是非常常见的。
2.3.2.2 侧单眼
为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所具有,位于 头部的两侧。侧单眼的数目在各类昆 虫中变化很大,常为1-7对不等,呈 单行、双行或弧形排列。如膜翅目的 叶蜂幼虫只有1对;鞘翅目的幼虫一 般有2-6对,有6对时常排成两行;鳞 翅目幼虫多数具6对,常排成弧形。 侧单眼占据复眼的位置,是复眼的代 表。所以它不会与复眼同时存在。高 等双翅目幼虫无侧单眼。侧单眼的数 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 较大用途。
1 昆虫体躯的构造
1.1 体形与大小
圆筒形,扁平,侧扁(跳蚤) 体长5-30mm (头顶-腹部末端)不含触角, 尾须,生殖器 翅展15-30mm 翅充分展开时翅前内缘与 身体纵轴垂直,两前翅翅尖的距离为翅展。
1.2 体躯分段
1.3 昆虫体躯的构造
1.4 昆虫的体向
1.5 体躯的分节方式
初生分节: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 体节构成的。在昆虫的幼期,体节 间形成环形的凹陷,称为节间褶, 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这是一种原 始的分节方式,故称为初生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