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摘要]本人提出了几种提升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提问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提问的内容要难易适度;提问要突出重点,把握时机;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有效性策略
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就完成了一次提问行为,不去研究与创新,导致提问流于形式,陷入一些误区。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目的含糊不清,指向不明。
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因而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问点不明,带着学生脱离重点去讨论问题,消耗时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2.问题难易把握不当。
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即过浅或过深,课堂容易出现休克状态。
所提问题过于浅显,常常是无疑而问,学生可以不费力气,轻而易举地吃到果子,没有任何的大脑思维冲击,这样的提问没有思考价值,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问题过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3.问题过”碎”,主次不分。
一堂课内问题提了太多、太碎,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
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导致课堂教学呈现”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影响课堂的有效推进。
4.问题过”平”,无启发性。
有的教师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通过课文内容的重演来提问,这种一问一答式提问平而无趣,形不成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不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1、目标明确,使提问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避免可有可无、目标不清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教学《争吵》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接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
读课文,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这样的提问,目的明确,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难易适度,使问题有挑战性。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人们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给它送葬?2.为什么在”葬礼”前加上”特殊的”?要求学
生学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迅速地进行阅读探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突出重点,把握提问时机。
(1).紧扣教学重点提问。
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处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但要注意,紧扣教学重点提问,提出的问题一要少,要直插要害;二要精,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能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紧扣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那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作者又是
怎样写荷花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
问题不多,却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抓住重点,问得关键,练在实处,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2).提问要把握时机。
如教学《军神》一课时,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后,提出这样的问
题,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佩。
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能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就能有精彩的生成,就能让学生在顿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收水到渠成之效。
4、精心设计,使问题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从而激起共鸣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孙双金老师在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孙双金老师在教《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师:课文第二小节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师傅告诉阿炳能听到泉水非常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神奇美妙。
师:奇妙的声音呢?
生:就是十分神奇美妙、悦耳动听的声音。
师:那么课文第四小节,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阿炳又来到了二泉边,这次他听到的却是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
生:这和阿炳坎坷,不幸的身世有关,身世决定了阿炳内心所能听到的声音。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抓住了师父说泉水的声音很奇妙,而阿炳听到的却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
活了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提问,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