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参照模板
2020年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参照模板
• 一种意见认为:狂风将阳台上花盆刮下来, 是与花贫的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因 此,花盆的所有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过错。 花盆坠落造成了邻居的财产损失,领居也没有 任何过错,从公平原则出发,损失由两家分担 比较合适。
•
另一种意见认为:花盆置放于阳台上,是
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花盆的所有人在置放花盆
• B.由乙承担侵权责任
• C.由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 D.由甲自己承担损失
• 案例2: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 宜
•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 给你
• C. 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 精中毒住院治疗
•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 筋溺水身亡
• 《婚姻法解释(二)》第10条的规定,离 婚或解除婚约后,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赠 与人有权请求返还彩礼:①双方未办理结 婚登记手续的;②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后又离婚,确未共同生活的;③婚前给付 彩礼,离婚后,给付一方因为给付彩礼而 生活困难的。
• 4.其他关系
•
宗教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同
学关系、同事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等
3、从方法论上讲,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理 论研究人员与司法实务工作者解决实践问题的 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判断——一般不属于 民事法律关系的情形
1.好意施惠关系,泛指不能在当事人之间 产生合同关系的约定或承诺。
下列“无偿”约定均为好意施惠关系: ①搭便车; ②约定乘客叫醒另一乘客到站下车; ③顺路代为投递信件; ④邀请参加宴会、舞会、郊游。 ⑤约定请人吃饭。 ⑥为人指路。
• 民法上的行为可作如下分类: • 1.合法行为。 • (1)法律行为。合同、遗嘱等。 • (2)准法律行为 • 准法律行为中虽然有人的意思表示,但在
人的意思表示中是否含有效果意思并不重 要,如通知、催告等。
(3)事实行为 先占、加工、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无因
管理,交货、付款、建造房屋、制造船舶等。
打架斗殴事件
重伤害,触犯刑律
刑事法律关系
轻伤害,触犯刑律
刑事法律关系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法律关系
造成损害
民事法律关系
情节轻微,没有造成损 害
由公安机关主管,并立案侦察 (刑事诉讼程序)
自诉案件,由法院主管(刑事诉 讼程序)
由公安机关主管,当事人对公安 机关的行政处罚不服可向法院提 起行政诉讼
受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由法院 主管(民事诉讼程序)
如在买卖合同之债中,权利 义务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买方 和卖方,买方取得买卖标的 物的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卖 方交付该物,反之亦然。
(三)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可以把财产法律关系 区分为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主体
民
事
法
律
内容
关
系
客体
自然人 法人 合伙 民事权利
监 宣告 护 失踪 制 宣告 度 死亡
(三)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
1、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 与构建的基础。
2、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体系建构的基础。 民法学作为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
从整体着眼将民法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法 律关系正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它将民事主 体、客体、行为、各种民事权利等诸要素整合 为一体,形成清晰的脉络。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结构图:
民法的基本原则
指
社导
会 关
民法调整
民事 法律
系
关系
产生 变更 终止
自然人
主体 法人
物权
缔约过失责任
合伙 债权
民
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 事 违约责任
限制 人身权 内容 诉讼时效 继承权
责 任
和期间
侵权责任
民事义务 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记、人身利益
表意行为(民事行为)
好意施惠关系的法律效果
• ①好意施惠关系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 同关系。
• ②好意施惠关系不排除侵权之债的成立
• 好意施惠关系仅排除合同之债的成立,如 一方另有侵权行为,仍可成立侵权之债。 比如,在免费搭便车的过程中,车主因为 重大过失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搭便车者人 身伤害的,受害者可以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1、义务人为不特定多数人 2、权利人可不借助于义务人 的协力即可实现其权利,义 务人仅负不为妨碍的义务。
1、指义务人是特定人; 2、权利人必须借助于义 务人积极的行为才能实现 其权利。
如所有权关系,所有权主 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人则 不特定,所有人可以直接 支配其所有物,义务人仅 负不为妨碍的消极义务。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民事法律事实,可根据是否与当事人
的意志有关,分为两大类:事件与行为。 1、事件:也称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
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消灭的客观情况。例如,人的下落不明、精 神失常,人的出生、死亡、战争状态、封锁禁 运、自然灾害、发生动乱或罢工。
• 2、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无意识的 活动,不属于行为。
•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 (一)概念 • 1、人是法律关系的享有者,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 2、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体
现出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 3、法律关系的客体因不同法律关系而有区别 • (1)在物权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物或者权利。 • (2)在债权法律关系中,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
民事义务 物 行为 智力成果及商业标志 权利 人身利益和权益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 一、法律关系的要素构成 • 由于法律关系是具体的,所以一项法律关
系的构成必须有: • ①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 ②权利义务的享有者或者承担者——主体 • ③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客体
•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自然人、法人、合伙组织、国家 • (二)权利主体、义务主体 • (三)单一主体、多数主体
非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也不属于法律事实。
• 5.合同界域之外的约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有些约定貌似合同关系,但是按其性
质不宜采用合同法调整或者采用合同法调整
将产生不公正结果的,则属于“合同界域之外
”的约定,不属于法律事实,不产生民事法律
关系。
小试牛刀
案例1: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 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 ,乙欣然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 ,乙也未醒。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 此支出了额外费用。甲要求乙赔偿损失。 对此,应如何处理? • A.由乙承担违约责任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案例: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 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 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 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 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 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患 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 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 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人身关系:以人格权、身份权为内容 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人格关系与身份关 系。
须注意,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划分 不是绝对的,截然分离的。财产关系中所 谓的财产,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而人身 关系中,不一定就没有经济价值。
继承权即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之复合 。
(二)绝对关系与相对关系
分类依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范围的不同
,有学者主张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给付。 • (3)在人身法律关系中,客体究竟是什么,甚有争议。
一般认为,是人身利益。
(二)类别 • 1.物 • 2.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 3.智力成果 • 4.非物质利益,即人身利益 • 5.有价证券,包括作为物权关系客体的提
单和仓单,债权关系客体的存款单和债券 等。
法院不受理,可由有关行政部门、 单体或社会团体处理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普通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意志性——立法者的
意志和当事人的意志 (3)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通过对社会关
系调整而产生的 (4)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规范关系,不是“
事实关系”,而是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权利 义务关系” ,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 关系。
•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 1、民事权利 • 2、民事义务 •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赛一起
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同时产生、变更和 消灭的。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必有一定原因。导致民 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即符合民法规 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 象。 法律事实不是“事实”
• 自然现象
•
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
象、散步、读报、起床、睡觉等人的活动
均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因此不能
成为法律事实。
• 3.婚约关系
•
我国民法不承认婚约(订婚)具有
法律效力,婚约不是合同,不能产生民事
法律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 与婚约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彩礼”属于赠与 合同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订婚一方支 付的“彩礼”在性质上为赠与合同的履行, 已经支付的“彩礼”。
•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 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 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 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 事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