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介青岛崂山 太清宫与道教文化

简介青岛崂山 太清宫与道教文化

山东省青岛崂山太清宫与道教青岛崂山太清宫。

太清宫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太清宫为诸宫观之首。

青岛崂山太清宫与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陕西的重阳宫、四川青城山的天师洞、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宫、江西万寿宫等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道教宫观。

概况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

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汉代即建有三官庙,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

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布局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

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

崂山是道家仙境,不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三官殿的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是标准的宋代建筑。

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景观集萃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

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后人常说的“尧天舜日”。

可说是一种追忆;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空前的洪水灾害,故被尊为水官。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家在汉代以前供奉的神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

在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这里的雷神主要是惩罚恶人和对做坏事者采取相应惩处措施的神,是正义之神。

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

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簇拥在天尊周围,以壮天威。

另外这里地处中国北方,从方位管辖的角度来看,也属于玄武神的范围,在四方神中单独供奉玄武神也有这个原因。

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他们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后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字,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

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辨证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士修身处世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练武功,修内功的主旨,对养生、内外功修炼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官殿院内外分布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其中以大门外不远处的一棵圆柏为最古。

这株圆柏,高18米,胸围3米多,树龄以有2100多年,传为三官殿创始人张廉夫初建此庙时所植。

至今仍生机盎然。

在三进院大门两侧,各有一棵银杏,高25米以上,胸径都有数围,树龄1000余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

三官殿二进院和三进院内,有数株山茶,树龄多在400年以上,其中以三进院内三官殿大堂两侧的山茶(耐冬)最为有名。

东侧的一株山茶,高近7米,胸围近1.8米,树龄已有600余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的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

每当北国飘雪季节,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个树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红色的雪。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经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

文章中穿红衣的花神名为“绛雪”,“绛”是红色,意为红色的雪,实际上是寓意这棵山茶为神工所成。

三官殿外西侧的一株山茶是山茶中的名品枣重瓣白雪塔,树龄也有400余年。

翰林院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太清宫的东西客堂。

因为是晚清翰林尹琳基出资修建的,所以人们称它“翰林院”。

翰林院基本上保留着清代寺庙园林风格与江南邸宅园林风格相融的特点,既有山寺建筑的凝重,又有江南邸宅的华贵。

从本世纪30年代起,这里就改作专门接待来宾的客堂。

逢仙桥出了三官殿西门向北,不几步就进入古树荫翳的宫殿游路,路边有一株黄杨,属南方植物,高8米多,胸径82厘米,已有800余年的树龄。

再前行几步,有一株糙叶树,高近19米,胸径1.2米,南北向冠幅为33米,东西向冠幅为25.5米,树荫遮盖4亩的面积,是崂山所有树种树冠最大的。

此树又叫“龙头榆”,传说是崂山道士李哲玄建三皇庙时所亲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仍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龙头榆旁边有一大石,上刻“逢仙桥”三字,旁边还有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招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

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就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位老人,真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与他交谈几句后走了,真人忽然想到没有问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他留在雪地中的脚印,但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

至此,刘真人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在此刻石以证此事。

坤道院转过逢仙桥,走过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宫道长及道士的住所,这里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三清殿越过坤道院的大门,就是太清宫的第二大主殿枣三清殿。

三清殿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

正殿供奉三清神像,东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

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

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行为的规范,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

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

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资格去接触中、高级的修炼内容。

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所以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

东偏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

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

关岳祠出三清殿向西数步,就是关岳祠,里面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两位武将,一位是三国时的名将关羽,一位是宋代名将岳飞。

在我国民间,历来把他们两人作为“忠义”的代表。

在中华民族道德范畴中,把“忠”作为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履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义”作为一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

道教把《道德经》作为神圣的经典,崇尚“忠义”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供奉关岳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座祠堂又有人称“忠义祠”。

神水泉从关岳祠出来,沿石阶而下,有一石砌的水泉,名为“神水泉”。

这个泉的水质纯清甘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泉虽不大,但大旱不涸,大雨不溢。

千百年来,宫中道士有时多至数百,烧饭煮茶,涤衣灌田,未见有缺。

太清宫三皇殿从神水泉拾级而上走进大门朝东的另一座院落,这就是始建于唐代的三皇殿。

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

据史料记载,唐904年,李哲玄从罗浮山来到崂山太清宫,见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及佳,但见宫区布局不合理,遂集资兴建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为三皇殿。

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对太清宫的甬道和附属建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建,使之附和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而且根据九宫八卦的方位将三皇殿建于“开门”位置。

因为在道教的九宫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门、生门、开门”这三门为吉门。

这期间,植树、修路、建庭院、载花圃,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从而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

三皇殿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并排列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

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仙。

他们分别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氏族领袖枣伏羲、神农、轩辕。

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易经》中记载有伏羲“仰视于天,俯察于地”,“通阴阳而兼三才”始作八卦,就是今天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先天八卦”。

在这个历史时期,制订并修改了华夏历法,所以被后人尊为“天皇”,其意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地皇”是神农氏,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他生有一个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能有足够赖以生存的食物,他尝遍百草。

如果某种植物有毒,他吃了后就要睡半天,而且看到肚子发黑,就告诉人们不要吃;如果吃了某种植物后肚子仍然是红的,则可以采集种子,种植繁殖。

实际上,在人类生存极为困难的远古时期,要把人类接触到的植物是否可食全搞清楚是极不容易的事,为了人类能生存到今天,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可能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总结,一定也有无数先辈为此献出生命。

把这不朽的历史功绩归到一个具体人物上,让后人作为神来纪念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地皇”也理所当然应受到尊敬。

“人皇”是纪念炎黄部落首领轩辕氏,因为他统一了黄河中上游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实行了对人群的管理,被尊为“人皇”也是不容非议的。

在三皇殿两侧,同时供奉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类拔萃的10位民间医生枣扁鹊、张仲景、华佗、皇莆谧、孙思邈、王惟一、钱一、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的神位,意在纪念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医学,治病救人,广施普济的功绩。

在三皇殿门外两侧的石墙上,各镶嵌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崂山道士、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开山始祖丘处机,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全文。

三皇殿内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围近4米,树龄2100年,与三官殿大门外的古柏同是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时所植。

在这株古柏树干北侧距地面1.5米处生长着一株藤本植物枣凌霄,这株凌霄的根全部长在树干中,与之相呼应。

在此古柏的南侧距地面约10米的树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枣盐肤木(五倍子)。

凌霄的树龄已超过100年,盐肤木的树龄也快100年了。

近百年来,三树一体同生,在植物界实属罕见,形成独特景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救苦殿与三皇殿相邻的副殿,供奉救苦天尊,称为救苦殿。

传说这位救苦天尊专门济世救苦,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帮助世人解脱困境。

这实际上仍是道教思想的一个侧面反映。

在救苦殿外,有一株大山茶,树高10米,胸围1.3米,树荫所及70余平方米,是目前崂山景区内长势最好的一株山茶。

此山茶北侧有一株侧柏,高17米,胸围近2米,树龄500余年。

耿真人祠在三皇殿的西厢,还有一处“耿真人祠”,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宫道士耿义兰,这是外地道教殿中没有的。

在明朝万历年间,崂山太清宫曾发生过一次僧道争地的纠纷,作为太清宫道士的耿义兰,敢于斗争,上诉朝廷,历时16年,终于胜诉。

太清宫通过这场官司,反因祸得福,获准重修。

万历皇帝并赐太清宫《道臧》和《续道臧》各一部,计5485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