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05年研究生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一、名词解释(5×8=40分)
①《甲骨文合集》②《资治通鉴》③《说文解字》④《经典释文》⑤《书目问答》⑥理校法⑦《水经注》⑧《日知录》
二、简答(15×2=30分)
①写出二十四史各部书名;
②《毛诗正义·邶风·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飛而上曰上音,飛而下曰下音。
箋雲:“下上其音”,興戴嬀將歸,言語感激,聲有小大。
○激,經歷反。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陳在衛南。
○南,如字,沈雲:“協句宜乃林反。
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實,是也,本亦作“”。
)
上文中“協句宜乃林反”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现象?
三、解释下文中括号中的字词(3×10=30分)
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
上郡歲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無常數。
其常貢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明法,有書,有算。
自京師郡縣皆有學焉。
並具學篇。
每歲仲冬,郡縣館監課試其成者,長吏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行鄉飲酒禮,歌鹿鳴之詩,徵(耆艾)、敘少長而觀焉。
既餞,而與(計)偕。
其不在館學而舉者,謂之鄉貢。
舊令諸郡雖一、二、三人之限,而實無常數。
到尚書省,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課試,可者為第。
武德舊制,以考功郎中監試貢舉。
貞觀以後,則考功員外郎專掌之。
律曰:「諸貢舉非其人,謂德行乖僻,不如舉狀者。
及應
貢舉而不貢舉者,謂才堪利用,蔽而不言也。
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
初,秀才科等,試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絕。
開元二十四年以後,復有此舉。
其時以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
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收獎,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及第者。
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陟始奏請,有堪此舉者,令官長特薦,其常年舉送者並停。
自是士族所趣嚮,唯明經、進士二科而已。
其初止試策,貞觀八年,詔加進士試讀經史一部。
至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二科並加(帖經)。
其後,又加老子、孝經,使兼通之。
永隆二年,詔明經帖十得六,進士試文兩篇,識文律者,然後試策。
武太后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
殿前試人自此始。
長壽三年制,始令舉人獻歲(元會),列於(方物)前,以備充庭。
因左拾遺劉承慶上疏奏:「四方珍貢,列為庭實,而舉人不廁,甚非尊賢之意。
」上從之。
長壽二年,太后自製臣軌兩篇,令貢舉習業,停老子。
長安二年,教人習武藝,其後每歲如明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
開元十九年,詔武貢人與明經、進士同行鄉飲酒禮。
其課試之制,畫帛為五規,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廣六尺;餘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
懸高以三十尺為限。
列坐引射,名曰「長垛」。
弓用一石力,箭重六錢。
又穿土為埒,其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