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文学启蒙运动——欧洲十八世纪的一次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
十七世纪发源于英国(弥尔顿,洛克),十八世纪在法国形成高潮。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创新运动,那么启蒙运动的实质就是制度创新,制度转型。
把文艺复兴四百年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化变革落实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在制度变革上,创立“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启蒙运动倡导平等,自由,人权,民主,友爱。
在文化、经济、政治各领域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思想体系。
创建了自然权利论(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社会契约论(洛克,卢梭),市场经济论(亚当斯密,大卫休谟),三权分立论(孟德斯鸠),法治理论(洛克,孟德斯鸠)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牛顿,培根),为现代化制度转型奠定了基础。
(“广义地说,启蒙思想家的目标与二十世纪理论家所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两个世纪的术语虽然不同,但二十世纪社会科学家所说的‘现代化’,就是启蒙思想家所说的‘合理化’。
启蒙的主张和理想反映了现代化的性质,现代化也就是实现启蒙理想的历史过程。
”(阿瑟·威尔逊))《浮士德》主题通过序幕里上帝和梅菲斯特的赌赛,通过浮士德上下求索、往返古今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和人类历史的启蒙主义认识和信念:人性是复杂多元的。
存在着种种弱点和罪性。
但归根到底,人能够从自己身上、从人性深处找到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克服惰性和迷误,超越片面和狭隘,追求人生的完整和充实,走向自由。
相应的,人类历史必然充满罪恶、灾难和曲折,但归根结底,会展现向上、向前的发展趋势。
《浮士德》艺术特点1,不同元素相融合的创作方法。
既要克服现实生活的狭隘性(由德国的专制落后以及现实生活本身的制约性而来),又要克服神话、传奇的虚拟性,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真切关注,歌德在《浮士德》中把古代神话,民间传奇和当代生活的真实表现结合起来,以自由开阔的方式深入地探索和表现了人性。
2,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
《浮士德》创作年份漫长,经历了歌德各个时期艺术风格的变化,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诗歌形式。
包括多个欧洲国家的诗体,德国民歌,古希腊悲歌等。
3,宏伟的史诗性和深刻的辩证性。
这是由作品中广阔的社会场景,复杂的生活形态,矛盾的生命体验,以及歌德的辩证思想方法所决定的。
浮士德形象分析歌德以德国中世纪民间传奇中的博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启蒙时代新型活动家的形象。
诗剧主人公浮士德是上帝和魔鬼靡菲斯特赌赛的对象。
赌赛的目的是验证人性。
这就决定了浮士德形象的意义:他是人性和人的代表,新时代“人”的形象。
浮士德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建设生活五个发展阶段。
这是一段上下求索、往返古今的丰富复杂、探索奋斗的经历。
在这些经历中,形成了并表现了浮士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这些特征常被概括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指:1,浮士德那种从不满足,永无止息,上下求索,不断进取的特征。
2,浮士德探索不息的行为方式,源于他的根本性特质。
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在分分秒秒的生命过程之外,不是过程的某种结果,而就在过程之中,就是行动、实践过程本身。
太初有为,而非太初有道。
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运动,作为,实践。
他最终悟到的“生命的真谛”是:生命和自由,就在每时每刻为了生命和自由的探索、创造、奋斗之中。
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浮士德精神,就是以每时每刻的生命过程为本原,以运动和实践为本原的精神。
3,浮士德精神的深层意义,是它所体现的人性的内在趋势。
走出书斋,在斗室之外的宽广天地里,浮士德能领略和欣赏物质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他的本质特点是,他不会局限于此,不会到此为止。
浮士德不会被物欲、情欲、权欲所局限,也不会完全沉浸在理性的光辉(学者生活)和审美的愉悦(艺术生活)之中。
人性的力量,驱使他不断开拓新的层面,全面展开各个生命领域,“人作为人而全面占有人的本质”(马克思)。
这使他能不滞留于物欲的横向膨胀,超越片面性、狭隘性,不断丰富、上升达于自由的、创造性的、全面的生命方式。
4,这样的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歌德所理解的人性,就是歌德要表达的人的精神。
靡菲斯特形象简析靡菲斯特是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形象。
他蔑视人类,清醒地看到人性的弱点。
浮士德各阶段经历都有他的陪伴。
他的目的是诱使浮士德沉溺于物欲的享受、显露出人性之恶而验证人类的堕落。
在一定程度上,他就是人性恶的化身。
靡菲斯特形象具有辩证的特征。
他既是浮士德的诱惑者,又是浮士德的激励者。
他竭尽全力促使浮士德堕落。
结果却打碎了浮士德的惰性,激发起他的自我斗争,激发起他天性的、内在的积极力量。
他既是恶的化身,又是一位“智者”的形象。
由于他对人性的恶,历史的危机有透彻的理解,所以常有清醒的论断。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就是他的名言。
歌德需要这个形象是因为他要藉以表达他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的辩证理解。
它是“否定的精灵”,却最终导致肯定的结果。
唤起人性之恶,显现出人性之恶,才能激发出人性对恶的抗争。
人类的历史,也从来不是单纯的上升、进步。
必然的、真实的存在着历史的罪恶,历史的迷误。
由此而引发人们的警醒,挣扎,抗争,形成了历史在斗争中的曲折的发展。
伏尔泰《英国书简》的主要内容。
(1)在十七世纪洛克、斯宾诺莎学说的基础上,阐述“自然权利论”。
人的权利不是来自当权者的许可或是赐予。
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所以“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2)“自然权利同等地属于苏丹和园丁。
所以,人们应当是平等的。
”现实的不平等,是因为“统治者是窃贼,总是偷取民众的自然权利”,奴役他们。
(3)这些人民平等地、自然地拥有的权利,主要是1)思想言论自由。
“我反对你的意见。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讲出这个意见的权利。
”伏尔泰以此来强调,思想言论自由,是一个人重要的、根本性的权利,是生死攸关的权利。
2)劳动权。
“劳动是没有财产的人的财产。
所以人有为出酬最高的人劳动的权利。
”3)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每个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从而能够不依附于他人,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
它是一个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的标志”。
(4)合理的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抵制集权而实现控制专制权力的唯一的国家(注:指1730年代的世界)。
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
”“英国的制度是保障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制度。
保障公民权利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原则。
”“英国有最完美的法律:公正裁判,没有专断,官员要为侵犯公民自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口头或书面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不同政党相互竞争和监督。
”“凡不是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的一切国家,都会发生革命。
”伏尔泰主张,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的制度,法治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制度。
(5)所以,伏尔泰的《英国书简》宣告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始。
是法国革命的奠基石之一。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1,“人是生而自由的,可世间到处都是枷锁。
人本是万物的主人,但与万物相比,却更是奴隶!”《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整个启蒙运动的主旨):大自然赋予每个人自由的,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那么人类紧迫的崇高的使命,就是改变专制制度下受统治受奴役的状态,恢复平等、自主的权利和地位(主权在民)。
2,卢梭论述了人民以契约社会的方式实现主权的途径。
民众通过契约平等地、自愿地联合组成社会,以增进自己的安全,财产和幸福。
民权是权力之本,通过契约而委托政权实施管理。
当权者却总是把管理权扩张为统治权,从而背弃了契约,把人民置于受统治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民众应当定期集会,由民众大会体现人民主权,自然的停止委托,并审议政权是否履行了契约。
如果政府违背了契约,人民有权采用一切方式,包括暴力方式,剥夺政府的权力,重立契约。
卢梭认为民众对公共事务充分参与和有效监督,才能防止专制,保障人民的主权和自由。
3,《社会契约论》发表毕竟已经二百五十年了。
其中难免粗糙疏漏之处,自相矛盾之处。
也存在论述的误区、盲区。
但这一切都无法遮蔽它的思想光辉和历史功绩。
它着重阐述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学说,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制度转型的重大推动力量,是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对于现代文明的创建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重要内容(一)法是什么?它历来被看作统治者意志的体现,统治民众的工具。
孟德斯鸠在法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它是社会公约,是对全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且首先是对政治权力的规范和制约。
这是因为政治权力的优势地位和它的强大,只有依靠法律才能控制它的作为,从而保障民众的权利和自由。
这就是现代社会中法律的意义,“法的精神”。
(二)什么是三权分立?那么法律怎样才能规范和制约政治权力?孟德斯鸠认为,这需要一种社会架构的设计、一种制度安排,确保法律的权威高于政权的权威,“权在法下”。
为此,他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把社会公共权力分为三种,即“三权”。
第一种,制定社会行为规范、制定法律的权力,即立法权。
第二种,在已有的法律体系下,依法管理的权力,即行政权。
第三种,社会活动中必然出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纠葛和冲突。
这就需要依照法律的仲裁。
由此而产生仲裁的权力,即司法权。
孟德斯鸠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论证了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制度。
就是这三种权力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归属,且相互制衡。
以此确保法律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从而实现(在政治强权面前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的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这就是三权分立。
三权之中的核心权力是立法权。
由此孟德斯鸠在三权分立制度中特别强调了必须由人民掌握立法权,必须(直接或间接的)实现民意的、公开的立法。
而不是少数人的、绕开公众的密室立法。
(三)为什么三权必须分立?孟德斯鸠论证时用的是反证法。
他的思路是先假设三权中的某两权合一。
即假设立法权和行政权合一,或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一,或立法权司法权合一。
然后逐一证明这样两个权力由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同时掌握(合一),会带来危险的严重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
既然两权都不可合一,那三权合一就更加荒诞了。
所以,三权必须分立。
1) 假如立法权和行政权都被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所掌握,那么行政当局就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摆脱了法律的约束。
因为它需要做的任何事,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它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立法权补充立法,然后“依法行政”。
2) 假如行政权和司法权都被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所掌握,那么民众的权利就失去了法律保护。
因为行政当局和民众之间的任何冲突,都要由行政当局自身来裁决,其结果可想而知。
司法裁决的公正性不复存在。
3)再假如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一。
那么司法当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判案。
因为如果它需要的判决结果缺乏法律依据,它就可以运用立法权来立法制造法律根据。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法”。
4)所以,任何两权合一,都会颠覆法治,侵害民权,都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