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基础油介绍
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由基础油、添加剂调配而成。
由于食品级润滑油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中,所以对润滑油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不仅要满足机械的润滑,而且不能污染产品,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基础油一般采用加氢裂解的精制矿物油,其特点是组分比较纯净,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少,含水量少,不易被氧化和乳化。
另外常用的基础油还有聚α烯烃(PAO),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基础油,组分纯净单一,不含硫和芳香族成分,具有天然的疏水性能,耐温抗氧化性。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生物基础油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合成油的性能,加上天然的无毒、高粘度指数和环保的优点,在食品业也开始大规模应用。
总的来说,食品级润滑油的基础油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耐高低温和抗乳化性能,使用寿命长,能减少设备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频率;同时,还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损。
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润滑油的某些特殊性能,或者赋予起某些不具备的性能。
在高性能的润滑油中,添加剂的品种和数量反而比普通润滑油少,甚至不加添加剂,特别是很多人工合成的超高性能润滑油。
基础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油(矿物油)
白油,别名石蜡油、白色油、矿物油。
矿物油通常是指经过开采和初加工的原油(或石油),mineral oil,石油是埋藏于地下的天然矿产物,经过勘探、开采出的未经炼制的石油也叫做原油。
在常温下,原油经过炼制后的成品叫做石油产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基础油。
提炼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原油分成不同的部分以得到所需产品。
主要的分离过程包括将原油分离成粗汽油、粗煤油、粗柴油、重柴油、各种润滑油馏分、裂化原料油及渣油(又称残油)的蒸馏分离和将各种润滑油提纯所使用的溶剂分离。
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与性质;矿物油在提炼过程中因无法将所含的杂质清除干净,因此得到的基础油流动点较高,不适合寒带作业使用;因此,矿物油类基础油在性质上受到一定限制。
制取白油的原料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石蜡基矿物油的馏份油经过脱蜡以后制取;另一种是使用环烷基馏份油制取。
石蜡基矿物油生产的白油通常是高倾点白油,环烷基矿物油生产的通常是低倾点白油。
白油的牌号划分通常以40℃运动粘度的大小来划分,粘度等级通常都会符合ISO标准的粘度等级。
生产白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方法:发烟硫酸精制法;三氧化硫精制法;高压加氢精制法。
前两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淘汰,在中国目前仍然使用较普遍。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方法是采用贵金属做催化剂,使用高压加氢多段精制的方法,这种方法产品产品收率高,质量好,但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一般的中小企业无法
实施。
食品级白油,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经深度化学精制、食用酒精抽提等工艺处理后得到。
适用于粮油加工、水果蔬果加工、乳制品加工、面包切制机等食品工业的加工设备的润滑,应用于食品上光、防粘、消泡、刨光、密封,可作通心面、面包、饼干、巧克力等食品的脱模剂,能够延长酒、醋、水果、蔬菜、罐头的贮存、保鲜期。
2、合成烃PAO
聚a烯烃PAO是四类合成基础油聚a烯烃基础油从分类上应划分为合成基础油,其有别于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矿物油基础油。
合成型基础油是由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经聚合、催化等繁复的化学反应炼制成的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油。
聚a烯烃是合成基础油中的一种。
聚-α烯烃(PAO)是由乙烯经聚合反应制成α烯烃,再进一步经聚合及氢化而制成。
它是最常用的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使用范围最广泛。
聚α-烯烃合成油(简称PAO)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流动性,是配制高档、专用润滑油较为理想的基础油。
若此α烯烃为癸烯,则又称之为聚癸烯;若此α烯烃为十二烯,则又称之为聚十二烯。
3、植物(动物)油
植物油是由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从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
如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等。
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直链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脂肪酸除软脂酸、硬脂酸和油酸外,还含有多种不饱和酸,如芥酸、桐油酸、蓖麻油酸等。
植物油主要含有维生素E、K、钙、铁、磷、钾等矿物质、脂肪酸等。
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能使皮肤滋润有光泽。
动物油就是动物脂肪,动物油以猪油为代表,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
4、硅油(部分)
硅油是一种不同聚合度链状结构的聚有机硅氧烷。
硅油通常指的是在室温下保持液体状态的线型聚硅氧烷产品。
一般分为甲基硅油和改性硅油两类。
最常用的硅油一甲基硅油,也称为普通硅油,其有机基团全部为甲基,甲基硅油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绝缘性,疏水性能好。
它是由二甲基二氯硅烷加水水解制得初缩聚环体,环体经裂解、精馏制得低环体,然后把环体、封头剂、催化剂放在一起调聚就可得到各种不同聚合度的混合物,经减压蒸馏除去低沸物就可制得硅油。
5、氟油(氟化油,氟油,含氟油,全氟聚醚油)(部分)
含氟油,是无色无味液体,不燃不爆、十分惰性。
全氟烃油是无色无味液体,它的密度为相应烃的2倍多,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相应烃的2.5-4倍,凝点较高。
氟氯碳的轻、中馏分是无色液体,重馏分是白色脂状物质。
它的密度接近于2g/ml,比全氟烃油稍小,凝点稍高,粘湿性能比全氟烃油好。
聚全氟异丙醚也是无色液体,密度为1.8-1.9g/ml,其凝点较低,粘温性最好。
聚全氟甲乙醚的凝点更低。
全氟烃油的粘温性最差,氟氯碳油的粘温性比全氟烃油好。
全氟醚油分子中由于引入了醚键,增加了主链的活动度,因此其粘温性优于全氟烃,而其稳定性与聚醚相似。
聚全氟甲乙醚的粘温性比聚全氟异丙醚更好。
化学惰性
含氟油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
在100 ℃以下它们在与浓硝酸、浓硫酸、浓盐酸、王水、铬酸洗液、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氟化氢、氯化氢等接触时不发生化学反应。
稳定温度随精制深度不同而不同,聚全氟异丙醚油为200-300 ℃,氟氯碳油为220-280 ℃,全氟烃油为220-260 ℃。
聚全氟异丙醚油在250 ℃下加热100小时,其粘度无明显变化,特别是经过氟化精制的油,颜色无变化,其酸值稍有增加。
含氟润滑油的润滑性比一般矿物油好,用四球机测定其最大无卡咬负荷,氟氯碳油最高,聚全氟异丙醚次之,全氟烃再其次。
但由于全氟聚醚液体具有很有限的溶解能力,在其中很少能加入添加剂以改善其性能。
因此在真空极压条件下氟醚与金属表面发生作用,造成润滑剂变质,发生腐蚀。
为了改善全氟聚醚油在极压下的性能,可以通过抑制或显著降低裸金属与全氟聚醚油之间的相互反应来达到,或是添加特制的添加剂来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
全氟油(PFPE),无色透明, 由氟、碳、氧三种元素组成, 密度为1.6 g/cm3到2 g/cm3之间。
具有安全无毒、热稳定性、耐极高温、不燃性、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润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