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嵌入式系统架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嵌入式系统架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嵌入式系统架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范虎
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当今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掌上的数字产品,大到汽车、航天飞机。

提到嵌入式系统我们很快会联想到单片机,不错,MCU是最基础和常用的嵌入式系统,但是目前像FPGA、ARM、DSP、MIPS 等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总的来说,嵌入式系统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由8位处理向32位过渡·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向网络化功能发展·MCU、FPGA、ARM、DSP等齐头并进·嵌入式操作系统呈多元化趋势,所有的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一定的架构的,即IP 核(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生产处理器的厂家很多,但拥有IP 核的屈指可数。

嵌入式系统的架构有专有架构和标准架构之分,在MCU(微控制器)产品上,像瑞萨(Renesas)、飞思卡尔(Freescale)、NEC等都拥有自己的专有IP核,而其他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标准架构。

标准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有两大体系,目前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RISC (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

RISC体系的阵营非常广泛,从ARM、MIPS、PowerPC、ARC、Tensilica等等,都是属于RISC 处理器的范畴。

不过这些处理器虽然同样是属于RISC体系,但是在指令集设计与处理单元的结构上都各有不同,因此彼此完全不能兼容,在特定平台上所开发的软件无法直接为另一硬件平台所用,而必须经过重新编译。

其次是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体系,我们所熟知的Intel的X86处理器就属于CISC体系,CISC体系其实是比较低效率的体系,但由于其已经被市场长久验证,稳定性高,故常被应用于效能需求不高,但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中,如工控设备等产品。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比较常见的RISC和CISC嵌入式系统架构。

1、RISC家族之ARM处理器
ARM公司于1991年成立于英国剑桥,主要出售芯片设计技术的授权。

目前,采用ARM技术(IP)核心的处理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RM处理器,已遍及工业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系统、网络系统、无线系统等各类产品市场,基于ARM技术的处理器应用约占据了32位RISC微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ARM处理器架构,可分为ARM7、ARM9,ARM11以及Cortex 系列。

ARM也是嵌入式处理器中首先推出多核心架构的厂商。

ARM首个多核心架构为ARM11MPCore,架构于原先的ARM11处理器核心之上。

ARM11采用当时最先进的0.13μm制造制程,运行频率最高可达500到700MHz。

如果采用90nm制程,ARM11核心的工作频率能够轻松达到1GHz以上—对于嵌入式处理器来说,这显然是个相当惊人的程度。

2、RISC家族之MIPS处理器
MIPS是美国历史悠久的RISC处理器体系,其架构的设计,也如美国人的性格一般,相当的大气且理想化。

MIPS架构起源,可追溯到1980年,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同时开始RISC架构处理器的研究。

MIPS公司成立于1984年,随后在1986年推出第一款R2000处理器,在1992年时被SGI所并购,但随着MIPS 架构在桌面市场的失守,后来在1998年脱离了SGI,成为MIPS技术公司,并且在1999年重新制定公司策略,将市场目标导向嵌入式系统,并且统一旗下处理器架构,区分为32-bit以及64-bit两大家族,以技术授权成为主要营利模式。

这里我要提一下我国的自主CPU龙芯处理器就是选择MIPS指令系统,龙芯处理器选择MIPS指令系统的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市场考虑。

MIPS架构是一个开放的架构,MIPS公司不同于Intel、SUN和IBM,它自己并不生产销售芯片,而是以卖License和服务为营业范围,它不但不像Intel公司那样反对别人做兼容芯片,而是支持其他厂家做 MIPS兼容芯片。

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如CISCO、SONY、AMD、ATI、NEC、LSI、IDT和ITE等在内的上百家公司都购买了MIPS的 License。

上世纪90年代SGI公司曾采用MIPS芯片做高档工作站与服务器,目前MIPS芯片是国际上主流的高档嵌入式CPU之一,2008年 MIPS芯片销售量超过4亿片,都是MIPS的授权客户销售的。

MIPS的License分为处理器核授权(Core License)和结构授权(Architecture License)两类。

处理器核授权是购买由MIPS公司设计的MIPS 兼容的处理器核,分为软核和硬核,这是由MIPS公司设计的处理器核。

购买结构授权主要是为了使用MIPS兼容的品牌以及通过加入MIPS兼容联盟共享知识产权,购买结构授权后需要自主设计处理器。

中科计算机研究所(即我们的龙芯团队)购买的是MIPS公司的结构授权。

3、RISC家族之PowerPC
PowerPC是一种RISC多发射体系结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Apple(苹果公司)和Motorola(摩托罗拉)公司成功开发出PowerPC 芯片,并制造出基于PowerPC的多处理器计算机。

PowerPC架构的特点是可伸缩性好、方便灵活。

PowerPC一般应用在服务器或运算能力强大的专用计算机上,以及游戏机上。

4、RISC家族之ARC架构
与其它RISC处理器技术相较起来,ARC的可调整式(Configurable)架构,为其在变化多端的芯片应用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

其可调整式架构主要着眼于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功能表现,固定式的芯片架构或许可以面面俱到,但是在将其设计进入产品之后,某些部分的功能可能完全没有使用到的机会。

由于制程技术的进步,芯片体积的微缩化,让半导体厂商可以利用相同尺寸的晶圆切割出更多芯片,通过标准化,则是有助于降低芯片设计流程,单一通用IP所设计出来的处理器即可应用于各种用途,不需要另辟产能来生产特定型号或功能的产品,大量生产也有助于降低单一芯片的成本,而这也是目前嵌入式处理器的共通
现象。

在ARC的设计概念中,是追求单一芯片成本的最小化,量体裁衣,这需要在设计阶段依靠特定EDA软件才能做到。

5、RISC家族之Tensilica架构
Tensilica公司的Xtensa处理器是一个可以自由配置、可以弹性扩张,并可以自动合成的处理器核心。

Xtensa是第一个专为嵌入式单芯片系统而设计的微处理器。

为了让系统设计工程师能够弹性规划、执行单芯片系统的各种应用功能,Xtensa在研发初期就已锁定成一个可以自由装组的架构,因此我们也将其架构定义为可调式设计。

6、CISC家族之X86处理器
X86处理器应用在嵌入式系统的历史相当悠久,以Intel为例,其Pentium3时代的处理器与芯片组,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工控电脑产业中。

而随着两大X86厂商放弃RISC产品线,并积极规划移动应用产品,X86进入到消费性电子嵌入式市场就不再只是传言。

当然,X86处理器普遍都还是有功耗过高,且芯片数量庞大的缺点,不适合应用在要求精简省电的嵌入式架构中,但随着发展,这一切都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7、CISC家族之VIA
目前仍存活的X86处理器厂商,除了身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厂的Intel以外,其余两家都活的相当辛苦,尤其以台湾的VIA(威盛)为最,该公司在处理器产品线的经营上,向来遭受大厂的打压,VIA过去所推出的一系列低功耗处理器,虽然效能偏低,但是其功耗控制能力非常优秀,远远超过Intel以及AMD这两家CPU大厂,如今世界潮流逐渐从效能取向走往绿色环保取向,VIA终于也是等到自己的春天,其在低价计算机、嵌入式应用领域中,成为不能忽视的第三势力。

8、CISC家族之AMD
AMD是在主流市场上,唯一能与Inte抗衡的X86处理器厂商, AMD具有业界最佳的技术均衡性,既有先进的处理器技术,又是GPU技术第二领导者,虽不及Intel霸气,仍然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在嵌入式应用方面,其实过去AMD有向MIPS授权其IP,开发出Alchemy产品线,算是直接向Intel过去的ARM架构Xscale直接叫阵的一款产品,然而此产品并未掳获市场眼光,后来AMD也将之摆脱,开始利用自己的X86处理器来经营嵌入式应用领域。

AMD在嵌入式X86处理器方面的产品线为Geode(['dʒi:əud]),基本上这是一款整合度相当高的SoC 产品,但是速度偏低,效能表现不佳,功能也未能比VIA的产品出色,定位相当尴尬。

不过AMD购并ATI之后,得以将Fusion(['fju:ʒən])的概念带给消费者,Fusion算是身兼AMD与ATI二者之长,具备了先进的处理器核心、高效能的绘图核心,以及I/O控制能力,从低功耗的嵌入式应用,到高功耗的效能级产品,都是Fusion的产品守备范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