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十大名村

中国十大名村

中国十大名村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上,评选出“中国十大名村”。

这十大名村是:江苏华西村、山西大寨村、北京韩村河村、河南南街村、上海九星村、安徽小岗村、浙江花园村、云南福保村、浙江滕头村、江西进顺村。

这十大名村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旗帜,值得大力学习和借鉴。

华西村:城镇化的先行者江苏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2005年的销售额已达300亿元。

其中钢铁和钢铁制品占到60%,纺织业这一块有80来亿,进出口则占到百分之十几,第三产业(品牌合作、旅游、物流等)占的百分比不大,但它贡献的效益比较大,接近20%。

华西钢铁厂被誉为“花园式工厂”,华西村所有工厂污水处理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华西村定下了“下千日之功,实现一千亿”的新目标,即在今后3年约1000天的时间里,全村累计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

吴仁宝任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在职42年间,该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全国典型”,数十年中“红旗”不倒,现任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华西村统建的第四代住房是一座三层欧式小洋楼,共400多平方米。

底层有三个车库、两个餐厅、一个大客厅,加上两间住房。

二楼和三楼是卧室、客房、钢琴房、电脑房等。

一户五口之家,共有8个卫生间。

而第五代住房更大、更豪华。

2006年5月,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向社会宣布,今后5年内,将每年为参与西部计划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200个专用就业岗位。

华西村承诺,大学生初来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在待遇和收入方面,按市场规律来论功行赏,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多大的贡献拿多少奖金。

能拿100万元更好,拿得越多,表明对华西的贡献越大,在华西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华西的发展,概括说来,就是“苦干农业起家,靠工业发家,建城镇安家”。

实际上,这是中国农村建设的一个普遍性规律——靠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靠城镇化带动农村。

华西走的就是这个路,只是它的探索比全国早了几十年的时间,是一个先行者。

大寨村:发展产业与生态旅游大寨是位于山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

现在的人口只有520人,面积1.88平方公里。

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1600万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远远超过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主要是旅游业占30%。

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1991年11月新回到大寨担任村书记。

上任伊始,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沉痛地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重新发展了起来。

近年来,大寨村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种草种树,以发展生态为基础,突出观光农业和大寨人文两个特点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

过去大赛有800亩地,现在只有400亩,少了一半。

为防止水土流失,一些地种了树,搞了绿化,还有一些建工厂占用了。

种地的农民也只有不到1/3,许多人进了工厂做工。

大寨的新农村建设对中国许多农村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而且在中国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大寨就已经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郭凤莲去年又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郭凤莲满怀信心地说:未来几年大寨将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工业将走向联合化,产品绿色化,环境将走向生态化。

韩村河村:乡镇企业“头号状元”改革开放前,“村破家穷、人常挨饿”的韩村河曾被百姓称为“寒心河”。

韩村河位于北京西南40公里处。

1978年,田雄组织村里仅有的30多名“泥瓦匠”成立了韩村河建筑队,走上了为实现韩村河共同富裕而艰苦创业的征程。

经过28年的努力,当初30多人的建筑队逐步发展成为集建筑、房地产、水利、市政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国家特级资质大型企业——韩建集团。

韩建集团由36个附属企业组成、最高年产值20亿元、结算收人15.6亿元、年实现利税2亿元、在全国乡镇集体企业中排名“头号状元”。

韩建集团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保证了韩村河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资金投入。

从1994年集团开始为村民建别墅楼,目前韩村河已完成了581栋别墅楼、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的建设,累计投资5.3亿元,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全村910户2700多人全部搬进了新居,人均住房达68平方米。

有“京郊第一村”之誉。

在完成旧村改造的基础上,韩村河还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实现村政事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

南街村:树集体主义为旗帜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是一个人口约3.2万人的农村。

过去村子相当贫困,80年代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大型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

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

但是村里不允许办个人的商店及私营企业,也不允许从事卡拉OK等营业。

这是因为,上述的营业被认为不利于贯彻集体主义。

南街村把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树为旗帜。

已经富裕起来的南街村的尝试被称为“南街村现象”,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南街村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分配制度,村民每人每月只发少量的工资,包括王宏斌最高不超过250元人民币,称为“发扬二百五精神”。

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

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

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

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每年对村民这方面的供给开销,大约在2000多万元。

从1993年起,南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按不同人口分配。

一套住室耗资近8万元人民币。

南街村的街道、建筑等水平大大超过临颍县城,甚至还要超过漯河市。

南街村建有医院,医疗费是全免的,而且村民如有大病需要到外面就医,费用也是由村里出的,省、市、县三级人民医院都是南街村的定点医院,村民去看病拿着村里的介绍信就行,不用带钱。

集体婚礼是南街村集体主义的一个象征。

举行集体婚礼的目的是杜绝浪费,培养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

虽然不强制参加集体婚礼,但是如果忌讳参加集体婚礼就等于不服从村当局意见。

也许是这个原因,据说至今还没有新郎、新娘拒绝参加集体婚礼。

在集体主义的压力下,参加集体婚礼似乎事实上已经成了村民的“义务”。

长期在南街村工作,并做出较大贡献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里给予他们“名誉村民”资格。

得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享受与本村村民一样的待遇。

因此申请当“名誉村民”的人非常多。

九星村:兴办商品批发市场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被誉为“上海第一村”。

在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吴恩福的驾御下,九星村12年间已培育出500多位千万富翁。

2005年,该村实现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可支配收入达3.3亿元。

已经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九星村是村民股权改制的代表村落,实现了人人有股份,从村民变成股民的转变,这将是上海市郊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全村先后投资修建23条总长20多公里的道路,建造8座桥梁,50多座标准化公厕;全村7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448元;村民子女上大学、读硕士,每人每年分别补贴5000元与8000元;去年实行集体资产切块改制,平均每个村民量化兑现1.8万元。

2006年村里为已经迁居城镇的643个农户每人发放物业补贴1200元,比去年提高25%。

九星村有三座“善事堂”,村里人在这里办喜事是免费的。

九星通过兴办大型综合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成就了今天。

目前,九星村建成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万多间、分设22个专业区域的上海规模最大的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5400多户商家、18000余名经商务工人员,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市场村和申城市场的航母。

2006年4月16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了上海郊区12个村“中国特色村”称号,九星村以其村办市场特色,荣获这一殊荣。

小岗村:从“大包干”到“合地入股”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

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大包干”前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便是当地过去的写照。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其主要内容是不再搞“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种植结构。

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民向国家和集体交纳一定的税赋。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近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

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凤阳县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省档案局在凤阳县小岗村建立了健全大包干专题档案资料以及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领域专门档案,建立“一户一档”和以开放服务为目的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整个纪念馆投资300多万元,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

馆厅同时悬挂了当年带头实行大包干的18名普通农民的巨幅照片。

三十多年过去了,和周边一些乡镇相比,小岗稍显富裕。

但是,和这些年来全国相继涌现的明星村相比,小岗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不仅要靠天吃饭,甚至还要更多地靠市场看别人的脸色吃饭。

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绝大部分农民往往无所适从。

2006年春天,一个来自小岗村成立合作社的消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小岗村又走上了“合地入股”的路子。

村民以土地出租的方式合作养猪,500元/亩。

几年后,如果效益出来了,村民可以选择入股分红。

滁州市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小岗村被确定为凤阳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小岗又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被授予“小岗村村委会名誉主任”称号的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表示,至2010年,400多人口的小岗村要完成一千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实现1亿元的工业销售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

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花园村地处浙江中部的东阳市南马镇。

原花园村183户,496人,面积0.99平方公里。

2004年10月,花园村与周边9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成花园村,现花园村农户1636户,总人口4310人,耕地1200亩,总面积5平方公里。

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20.86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6520元。

解放前花园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

过去的民谣唱道:“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