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十大名楼题诗楹联:望五湖四海,追君子高风!(绝美组图)

中国十大名楼题诗楹联:望五湖四海,追君子高风!(绝美组图)

中国十大名楼题诗楹联:望五湖四海,追君子高风!(绝美组图)中国十大名楼题诗楹联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黄鹤楼等中国各大名楼,历来也是文人雅士聚集、唱和、赋诗、泼墨之所,其中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先贤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楼一般也都建在依山傍水之处,背靠巍峨高耸,眼望天高云阔,一派君子之风的浩浩荡荡。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曾在诗中豪言“五湖四海皆一望”,虽是说登山之感,其中的境界胸怀,其实更合于登楼之慨,因高楼往往比高山更富于人文情怀。

君子如楼。

下面,就让我们在对中国十大名楼及其题诗楹联的品读与感悟里,望五湖四海,追君子高风!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

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志怪小说的发展背景下形成。

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

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

还有一说是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唐·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唐·李白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唐·李白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就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晚望唐·崔珏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岳阳楼唐·刘长卿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

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

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

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岳阳楼唐·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唐·江为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

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

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登岳阳楼南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明·杨基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嶷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滕王阁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畔,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千古流传。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滕王阁诗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题滕王阁北宋·王安国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题滕王阁南宋·文天祥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秋日登滕王阁清·彭孙遹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始建于北周(557-581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登鹳雀楼唐·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林飞鸟上,高榭代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蓬莱阁蓬莱阁,位于山东蓬莱市西北的丹崖山上,最早创建于1070年的宋朝,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以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的奇观享誉海内外。

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为仙阁增色不少。

蓬莱镇唐·骆宾王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舡。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海上书怀北宋·苏轼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弩守市阔。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望海北宋·苏轼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仲冬,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叁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风安在哉?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海市诗北宋·苏轼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矣。

”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欲构孤亭撑绝顶,烟霞深处可能攀。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阈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绔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大观楼大观楼公园,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二层楼宇。

乾隆年间,孙髯翁为其撰写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中国名楼。

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清·孙髯翁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阅江楼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

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建一楼阁,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

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登阅江楼明·王阳明因当时无楼,故其“登”应为虚拟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今古新亭一沧情!朱元璋御制阅江楼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天心阁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

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象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天心阁”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

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遂盛名于世,而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天心阁”之称,一说据传说而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