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基本常识梳理教学文案

语文基本常识梳理教学文案

语文基本常识梳理
语文是什么?
语文知识树
请假条
书信
通知、启事写作手法

口语交际 综合探究
应用文
写作 辞
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
诗歌 散文 戏剧 小说
体裁
文体
记叙文
说明文
文言文
笔画笔顺 偏旁部首
同音字 多音多义字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议论文 作家作品
拼音 声母、韵母、音调、书写……诗文背诵
汉字
词语
词义
语法
词的色彩 格言
• 种类: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从结构上可分为宽对、严对
•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句:
•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3、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5、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如郭沫若《石榴》、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等为托物言志
• 郑振铎《海燕》、丰子恺《白鹅》、山口 涣《鹤群》等为咏物抒情
描写手法
• 描写手法主要有: •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以动
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等。 •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 (3)对比。 • (4)白描。 • (5)人物描写方法: • 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 表现手法还可分为 •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修辞格)
• 初中生要求掌握十四种: • 比喻、比拟(拟人)、夸张、排比、反复、
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双关、 反语、引用、互文
对偶
• 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 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 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生活
熟语
成语 歇后语 谚语
表达方式
• 表达方式可分为
种:
•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 文章不能单独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要经 常借助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或加深文章 的内容,使文章显得绚丽多彩,对读者也 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例段1:
•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3)落叶树与常绿 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 季不感到寂寞。(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 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 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5)有几个园里有 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6)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 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抒情手法
• 一般运用在抒情散文中,可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 景之中,包括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等
• 如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郦道元《三 峡》等
•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 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包括咏 物抒情
例段2:
•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 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 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 心脏。
•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 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 更美。
•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 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 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 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夸张、排比、 对偶、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 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 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 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 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பைடு நூலகம்
诗歌的写作手法
• 诗歌的写作手法常见的如象征(运用意象) • 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系列事物:鸟、
土地、河流、风、黎明,都有其象征意义。
友情提示:要让你的语文之树更为茂盛,别忘了勤浇水常施肥多除虫!
请假条
书信
通知、启事 写作手法

诗歌 散文
戏剧 小说
口语交际 综合探究
应用文
写作 辞
表达方式 语言运用
体裁
文体
记叙文 说明文
文言文
笔画笔顺 偏旁部首
同音字 多音多义字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议论文 作家作品
拼音 声母、韵母、音调、书写……诗文背诵
汉字
词语
词义
语法
词的色彩
格言
熟语
成语
歇后语
生活
谚语
中华儿女真勇敢,
借代
•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 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种类:以局部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 具体代抽象。
• 如:无丝竹之乱耳
设问与反问
• 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 启人思考。
•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 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 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 化情感的作用,也可启迪思维、发人深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