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HCP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让一个vlan中的DHCP服务器为整个企业网络分配IP地址?作用: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为客户端动态分配IP地址.配置DHCP中继,也就是帮助地址.(因为DHCP是基于广播的,vlan 或路由器隔离了广播) 5:有一台交换机上的所有用户都获取不了IP地址,但手工配置后这台交换机上的同一vlan间的用户之间能够相互ping通,但ping不通外网,请说出排障思路.1:如果其它交换机上的终端设备能够获取IP地址,看帮助地址是否配置正确; 2:此交换机与上连交换机间是否封装为Trunk.3: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的话看子接口是否配置正确,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的话看是否给vlan配置ip地址及配置是否正确.4:再看此交换机跟上连交换机之间的级连线是否有问题;6:什么是静态路由?什么是动态路由?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静态路由是由管理员在路由器中手动配置的固定路由,路由明确地指定了包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的路径,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
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应,所以一般说静态路由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相对固定的网络。
静态路由特点1、它允许对路由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控制;2、减少了网络流量;3、是单向的;4、配置简单。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的过程。
是基于某种路由协议来实现的。
常见的路由协议类型有: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如RIP)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 OSPF)。
路由协议定义了路由器在与其它路由器通信时的一些规则。
动态路由协议一般都有路由算法。
其路由选择算法的必要步骤 1、向其它路由器传递路由信息; 2、接收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3、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出到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优路径,并由此生成路由选择表;4、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及时的做出反应,调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选择表,同时把拓扑变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拓扑复杂的网络。
动态路由特点:1、无需管理员手工维护,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2、占用了网络带宽。
3、在路由器上运行路由协议,使路由器可以自动根据网络拓朴结构的变化调整路由条目;能否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7:简述有类与无类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有类路由协议:路由更新信息中不含有子网信息的协议,如RIPV1,IGRP无类路由协议:路由更新信息中含有子网信息的协议,如OSPF,RIPV2,IS-IS,EIGRP 是否理解有类与无类17.OSI七层模型。
答:OSI (Open System Internetwork)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物理层(physical layer)35.使用 Ping 命令的一般步骤:答:<1>ping 127.0.0.1 查看TCP/IP协议及配置是否正确;<2>ping <本机IP地址> 验证是否正确地添加到网络;<3>ping <网关IP地址> 验证网关是否运行以及能否与本地主机通讯; <4>ping <远程IP地址> 验证能否通过路由器通讯;通则说明正常,不通说明线路可能存在问题或使用了防火墙。
38.说说ARP的解析过程。
答:ARP用于把一个已知的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以便在MAC层通信。
为了确定目标的 MAC地址,首先查找ARP缓存表。
如果要查找的MAC地址不在表中,ARP会发送一个广播,从而发现目的地的MAC地址,并记录到ARP缓存表中以便下次查找。
三次握手)第1次握手:客户端通过将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发送给服务器请求连接。
第2次握手:服务器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客户端。
第3次握手: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段确认收到服务器的数据段,并开始传送实际数据。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并谈谈你对网络的理解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理解略)二请描述osi 七层模型,并简要概括各层功能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 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
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
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
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1、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2、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可以是逻辑接口)进行通信。
3、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4、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
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 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
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
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
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
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
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处理信息的传输层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
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
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
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
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
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
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三请描述tcp/ip模型,并简要介绍各层功能由于种种原因,OSI模型并没有成为真正应用在工业技术中的网络体系结构。
在网络发展的最初期,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途也只是为了美国国防部和军方科研机构服务。
随着民用化发展,网络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大学等单位,进一步需要通过卫星和微波网络进行网络扩展,军用网络中原有技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日益民用化和网络互连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以无缝方式实现各种网络之间互连的技术标准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这一网络体系结构就是后来的TCP/IP参考模型。
TCP/IP模型共分四层,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主机到网络层。
各层实现特定的功能,提供特定的服务和访问接口,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1) 主机到网络层主机到网络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一层。
它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为这一层的功能是将数据从主机发送到网络上。
与应用邮政系统类比,主机到网络层中的比特流传输相当于信件的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