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

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材料二: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

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

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

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

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

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

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

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

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美林《谈国学)》)材料三: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

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

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

”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

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

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1)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国学”概念的流失。

B. 马一浮将“国学”确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 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 吕思勉指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 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 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 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3)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

【答案】(1)A(2)B(3)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

【解析】【分析】⑴B项,“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可见“影响深广”一说错误。

C项,“……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错误,该信息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并非是打破“中国固有”,而且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D项,“‘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也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并非“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⑵B项,“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材料没有把国学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更为紧密”一说错误。

故选B。

⑶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然后到材料中找到马一浮和吕思勉关于“国学”的言论,再比较异同。

马一浮的观点主要在材料一中,如“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指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吕思勉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

找到这些内容之后,分析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他们二人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接着分析二人观点之中的不同之处,由这些内容可知,马一浮是从学理上来界定国学,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而吕思勉是从国学和西学的关系上来阐释国学,强调国学的普适性。

故答案为:⑴A;⑵B;⑶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国学”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

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

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

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

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

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等,我就来。

”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

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

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

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

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