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国沉积学的发展摘要:沉积学的出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沉积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沉积学系统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些重大的成果是经过了我国全体沉积学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当代沉积学研究在向多学科交叉渗透、多种高新技术的引用和多领域应用的方向发展。
沉积学未来的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理论向应用、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学科向多学科、由手工向智能、由地区向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代人类活动的3大基本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
未来沉积学的发展,必须以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依托的环境、气候、资源服务为发展方向,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才会对21世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自然辨证法沉积学中国沉积学发展史沉积学发展趋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沉积学是研究未成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沉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揭示了沉积地层和沉积物规律性,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生态自然观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沉积学的出现、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
现在世界上主要的国家都在使用沉积型矿产,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沉积学的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寻找理论。
但在发展的同时,研究沉积学的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沉积学今后的发展要符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依托的环境、气候、资源。
不能再一味的发现资源、开采资源,而是要将沉积学的发展同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1 沉积学的发展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规律,都要以实践为基础,将认知上升到理论,并由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的不断地调整理论。
这是一个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科学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科学不存在与特定国家、特定民族或特定集团的特殊利益相关的自然科学。
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能够被任何阶级的人们所掌握,对任何阶级的活动都发生作用。
中国沉积学的发展是和世界沉积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国沉积学将来仍要和世界沉积学紧密联系,二者无法分割。
1.1 世界沉积学的发展沉积学的起源是来自于多方面的,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沉积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沉积学最初只有地层学,从1800年左右开始起步,因用标准化石来作为划分标准的生物地层学在地层的划分中应用得非常成功,所以直到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地层古生物学都统治着沉积学,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但是,随着《现代成岩作用》三卷巨著的出版,以及在对流水和波浪对沉积物搬运影响进行了定量实验之后,地质学家Middleton认为,沉积学家们长期成功有效地使用标准化石划分地层,却忽视了对沉积地质学其他分支的研究。
R. H. Dott. Jr认为除了上述观点,还因为定性的和描述性的研究观点几乎主宰着沉积学界,人们很少研究定量的东西。
直到几十年后,沉积学家们才开始重视物理、化学原理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1933年,Wadell提出了“沉积学”这个概念,《沉积岩石学杂志》创刊。
1946年在欧洲成立了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 ,1962年《沉积学》创刊,。
此后,沉积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二战后,沉积学的研究有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标志着沉积学逐渐走向了定量化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地震地层学的产生和沉积过程研究的出现,使颗粒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古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通过遗迹化石补充古环境的分析,使60年代沉积学的黄金时代随深海钻探计划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而达到顶峰。
1.2 中国沉积学发展史在中国,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包括在岩石学的研究领域之中的沉积岩石学。
三大类岩石中,与岩浆岩石学及变质岩石学相比,由于它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不完善,不大受地质学家的重视。
从事沉积岩石学工作的人也很少。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重要,沉积学开始在中国快速发展。
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沉积学知识学习、储备阶段大体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矿产地质勘探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关沉积学的研究也大量开展起来。
在50年代初,地质部建立了6个直属队,其中2个是勘查煤和沉积铁矿的。
另外在全国开展的普查工作中,也规范了有关沉积岩研究工作的要求。
自50年代末,为了能够从成因上更好地解释古环境,有关地质人员就开始了有关岩相及环境成因标志的沉积岩石学研究,对粒度、层理、矿物成分、古生物等的环境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很多单位,特别是石油地质部门广泛开展了根据这些标志而进行的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我国沉积岩石学发展较快,实际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2)沉积学发展阶段大体时间在上世纪70年代。
随着50—60年代的知识积累,和一些沉积学研究成果的出现,意味着建立沉积学本身理论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沉积动力学、成岩成矿的理论,碳酸盐岩沉积的理论以及重力流的理论都可能成为沉积学的理论支柱。
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刚开始与国际接轨的沉积学研究遭到中断,使我国沉积学的发展推迟了若干年。
从1971年起,沉积岩的研究逐渐恢复。
这个时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例如,冯增昭对于华北地区岩相古地理所做的工作,及其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的研究。
60年代沉积盐类矿床作为国家重点开展研究,云南地矿局找到我国第一个钾盐矿床,袁见齐最早提出成钾理论。
(3)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走向全球阶段1982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展示了我国的研究成果,会上叶连俊当选为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
此后,我国又有沉积学家在国际机构重要职务,说明我国的沉积学研究已与国际接轨,并参与了国际这一学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与决策事项。
《沉积学报》于1982年创刊,《岩相古地理》于1981年创刊,对于推动我国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80年代以来,我国还先后在北京和成都举办了国际沉积学会议的地区性国际会议,也有较好的影响。
80 -90年代,我国的沉积学有了飞跃的发展,已建立了完善而系统的理论,而且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与国际接轨,众多的成果分布于沉积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多是当代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而且成果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了资源的许多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体现出中国特色,高水平的专著、论文大量出现,研究队伍日益成熟。
我国的沉积学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起来。
2 沉积学的发展趋势我国沉积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沉积学系统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些重大的成果是经过了我国全体沉积学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同时,展望未来,我国的沉积学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当前沉积学研究的4个发展方向为大地构造沉积地质学、资源能源沉积地质学、环境沉积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沉积地质学。
当代沉积学研究在向多学科交叉渗透、多种高新技术的引用和多领域应用的方向发展。
今后的沉积学仍将沿此方向发展,并会重点考虑大陆动力沉积学,特别是造山带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古地理、沉积相、沉积过程、地层格架、层序与充填系列、流体作用与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耦合关系。
沉积学未来的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理论向应用、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学科向多学科、由手工向智能、由地区向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代人类活动的3大基本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
未来沉积学的发展,必须以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依托的环境、气候、资源服务为发展方向,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才会对21世纪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2.1 中国沉积学发展注意方面中国沉积学发展中应注意以下5个方面:(1)重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时获取新的信息、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科学正以几何速度增长。
由于各学科的研究不断进步,分析测试手段不断提高,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信息,这就需要根据新的信息不断修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才能使得已建立的理论不断完善。
(2)加强基础工作。
地质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的同时,基础的理论方法、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露头观测、实验模拟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是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应注意联合使用。
如此方使沉积学研究更客观、可信,方能指导生产实践。
(3)注重动力学分析。
沉积学研究不能只看现象,或简单运用现有模式来解释,而应该深入研究其成因、注重其动力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是地质学走向定量分析的标志之一。
(4)实现多学科交叉。
沉积学的发展是多学科渗透交叉的结果。
因此以后也要十分注意各学科的动态和新成就,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不断充实和完善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注意培养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生长点,建立新的学科分支。
(5)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沉积学研究要实事求是,注意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适用性。
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现有的理论模式。
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原创性贡献。
沉积学家应从实际出发,提出真正适合于地质现象的理论模式。
在新世纪初期,要使中国沉积学在国际上取得有影响的地位,中国的沉积学家应该勇于开拓、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