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独家整理)中央党校出版社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它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为有关社会部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
概括地讲,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有何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具体的社会学科与哲学学科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经济活动是人类的活动,经济现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社会学和经济学是具交叉又有重合的关系。
3.政治学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及分配和学科,狭义的政治学是研究国家、政府及其为行使职能而建立的机构的学科。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结果,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
4.社会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它通过详尽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和意义的回顾,力图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合理的解释。
5.社会学与人类学。
人类是一门研究人类进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学科被称为姐妹学科关系。
6.社会学与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现象,如感情、动机、记忆、知觉和智力等。
社会学与心理学交叉的结果,形成了一门边缘学科。
二、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某种社会的基本力量将个人团结在社会之内。
2.社会学应当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指存在有于人们身体之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此前社会事实造成的。
3.社会学应当区分社会事实和个人事实,只能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不能用个人的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4.社会整合是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对许多社会事实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从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的转变,促成这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原因在于社会人口的增长。
6.在失范状态下,个人的行为不再受公共规范的控制。
7.社会是因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而联为一体的。
三、简述社会学的功能?答:1.描述、解释、预测的功能2.为社会决策提供依据的功能3.参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的功能4.提供社会组织管理知识的功能四、社会学学科有何特点?答:1.整体性的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现实性4.科学性五、什么是调查研究方法?什么是观察法?答:调查研究方法也称为社会调查方法,是指运用询问(口头的或书面的)的方法,系统地从一个取样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来了解人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活动。
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同样离不开观察。
所谓观察法,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系统地、直接地了解还在发生和变化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概念。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式生产关系二、社会有什么特点?(1)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而且表现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凡是的多样性。
(2)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3)社会一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5)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体(6)社会是变动和发展的。
三、简述社会的功能。
(1)社会的整合功能(2)社会的满足需要功能(3)社会的交流功能(4)社会的导向功能(5)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功能。
四、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1)人口(2)自然环境(3)文化五、社会关系有哪些分类?(1)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2)工具性关系和表意性关系(3)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4)个人层面、群体层面、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关系六、简述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基本含义。
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分别用于描述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和西方社会关系结构的概念七、什么叫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初级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主义去向的关系类型。
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初级关系中的人往往扮演多重角色,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关系密切,其中包裹许多四人行,情感性的因素,在互动方式上,初级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置换性的特点,人际互动方式不能转换到其他的人身上次级社会关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定和既定的角色将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它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大量存在于工厂、学校、政府机构等次级群体或科层组织中。
八、简述社会结构的特征。
(1)整体性(2)稳定性(3)有序性(4)动态性第二章一、什么是文化?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积极的客体化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
其中,物质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物质文化,精神领域中的成就称为精神文化。
文化在狭义上专指精神文化。
无论广义或狭义的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
二、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共同享有的(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多样的(4)文化具有象征性(5)文化具有传递性(6)文化是变迁的三、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1)信息功能,即文化可以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突破生命个体的时空局限而世代延续下去和广泛传播开来。
(2)教化功能,即为人所创造的文化通过传授和学习又反过来塑造人,内化为人的品格、知识和能力等。
(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即文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本身的发展,对社会存在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这也是文化最主要的功能。
四、文化有哪些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或形象、语言、规范、价值观,这些基本要素构成了文化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五、什么叫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基本文化要素或最小的单位;文化丛:是指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特质组成的更大的文化功能单位。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在内的所有文化内容协调一致的组合状态,就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社会群体的各个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结构,也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文化结构。
六、什么叫文化中心和文化边际?什么叫文化圈?文化中心:是指文化特质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它通过文化扩散队文化区产生影响。
文化边际:在文化的扩散、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交叉,渗透地带,是远离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或不同文化的交叉地带。
文化圈:是指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和想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布局。
七、什么叫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换、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比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八、简述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3)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章一、什么是社会化?简述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特征:(1)社会强制性。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个体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
(2)个体能动性。
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
(3)终身持续性。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
二、简述艾里克森关于生命周期社会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岁左右的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自主与怀疑(从1岁到3岁左右)一周岁以后,儿童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
他们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
(3)主动与内疚(4岁到6岁之间)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以外,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
(4)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之间)儿童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不可避免到遇到成功或失败,如果体验到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以后积极进取打下了基础。
(5)认同与角色混乱(12岁到20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更多的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的整合起来,个体遇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
(6)亲密与孤独(20岁到24岁之间)如果发展得较顺利,找到比较满意的配偶,那么将会体会到亲密感,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配偶,那么将会体验到一种孤独。
(7)繁殖与停滞(24岁到60岁之间)这时男女建立家庭,兴趣扩展到下一代。
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
(8)自我完善与失望(65岁)如果感到自己的一生很充实,没有虚度,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认为自己的生命周期与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为一体。
第四章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含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意义:(1)对个人来说,具有自我满足、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功能。
(2)对社会来说,具有形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社会互动有哪些类型?(1)合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2)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3)冲突: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