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

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

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

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

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

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与“淫”。

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

“音”与“心”。

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

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

“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

“哀”与“乐”。

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

“新声”与“德音”。

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

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

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

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

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

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

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

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

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

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

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

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

《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之和也”,因此提出明确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中,它以“气”作为沟通天、人和乐的因素,追求宇宙、社会、人和乐的和谐统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3—10世纪)
这个时期魏晋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分立的局面,儒学的名教地位受到冲击。

唐朝音乐交流频繁,也促使音乐美学思想的活跃。

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着作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他的思想以道家为基础。

他的出发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将音乐看成是自然万物之一,否定音乐对审美者的情感作用,所谓“声无哀乐”。

他认为哀乐是听者心中已经存在的情绪,音乐仅仅是诱发的因素而已。

他以此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否定儒家政治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当然.他也承认音乐应该平和,平和的音乐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这时期封建社会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道家和佛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则出现“新儒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俗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音乐美学也相应出现新思想,即主情论。

从音乐文献上可以看出,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了继承传统的“淡和”观与发展悲乐思想的主情论之间的对立。

现代(20世纪以来)
进入20世纪,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音乐美学也一样。

1920年蔡元培在《音乐杂志》发刊词上介绍西方音乐学科时使用了“美学”一词,认为它研究的是音乐与感情的关系,与生理学和心理学相关。

同年萧友梅在该刊发表《乐学研究法》一文,明确提到“音乐美学”。

他指出音乐
美学的性质是“普通美学的一部分”,是“推理的学问”;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有的艺术功用的特性”。

一般认为他们是直接从德文翻译成中文的,因为二人都曾留学德国。

自此,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问开始为国人所知。

青主的《乐话》是一部中国20世纪早期比较成熟的音乐美学专着。

他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所谓“上界”,指的是人的精神。

也就是说,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由灵魂说向灵魂”的艺术。

从现有的中国音乐美学看,它主要介绍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成果;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主要限于欧洲哲学家、美学家和专业音乐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音乐思想(不仅仅关于音乐美的思想)。

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美学思想、欧洲民族民间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却因缺乏资料而未能纳入音乐美学研究的视野。

因此,将来音乐美学的研究,理当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探讨其中的美学问题。

这样,音乐美学学科也将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

朱玮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