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以太网 基础知识-20040117

03-以太网 基础知识-20040117

从奴隶社会开始,以太网中第一次出现了阶级的概念:统治阶级和被统治 阶级。被统治阶级通常是生产者(主机),网络中的流量只要由生产者产 生。统治阶级通常指网络中的连接和交换设备(HUB),虽然他们不从事 生产劳动,但却对劳动果实有分配权。 奴隶社会存在如下社会矛盾: ♀ 冲突严重 ♀ 广播泛滥 ♀ 无任何安全性
协议有令牌环(Token Ring)和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两种;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5
OSI七层模型
7 6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建立主机端到端连接
5
4
3 2 1
寻址和路由选择
提供介质访问、链路管理等
比特流传输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6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7
以太网起源和目标
以太网的目标:
简明和成本低
兼容性:对网络层协议的兼容性。
寻址灵活: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全部计
算机或一组计算机-MAC地址。
公平高速:各个终端应该公平的享有带宽-CSMA/CD,高速-
数据链路层-无连接,尽力传送-“best-effort”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以太网起源和目标
以太网起源:
起源于Xerox公司的一个实验网,该实验网络的目的是把几台个人
计算机以3M的速率连接起来。由于该实验网络的突出表现,DEC,
Intel,Xerox三家公司最终在1980年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协议标准建议 书。 该建议书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10M带宽的共享物理介质上,把最 多1024个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进行连接,当然,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 不能太大(最大2.5公里)。
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 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 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第 二次。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2
古老的传输介质
10Base5:粗同轴电缆(5代表电缆的字段 长度是500米) 10Base2:细同轴电缆(2代表电缆的字段 长度是200米)
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
原始社会中没有阶级关系,所有的主机都以平等的地位连接到 同轴电缆上,但如果以太网中主机数目较多,则存在以下严重 问题: ♀ 介质可靠性差 ♀ 冲突严重 ♀ 广播泛滥 ♀ 无任何安全性
其中介质可靠性差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4
★ 奴隶社会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8
以太网的MAC地址
MAC地址有4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 MAC地址举例:00.e0.fc.39.80.34 MAC地址全球唯一,由IE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每个地址由两部分 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码。剩下 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例如华为设备的MAC的前24位就是00.e0.fc 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在上古时代,人们使用一种称为抽头的设备建立与同轴电缆的连接。须用 特殊的工具在同轴电缆里挖一个小洞,然后将抽头接入。此项工作存在一 定的风险:因为任何疏忽,都有可能使电缆的中心导体与屏蔽层短接,导 致这个网络段的崩溃。同轴电缆的致命缺陷是:电缆上的设备是串连的, 单点的故障可以导致这个网络的崩溃。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3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9
HUB基本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HUB的特点:
1、在物理上是星形结构的,逻辑上为总线结构,各网卡采用CSMA/CD技
术对其总线进行访问,扩展共享介质局域网。 2、 HUB根据提供的接口不同,可以分为I类和II类。传统HUB仅支持半双
工,根据型号不同,速率有10M/100M。目前使用最多的是10M半双工的。
0000000 1 10111011 00111010 10111010 10111110 10101000
第8位是1,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9
以太网基本技术-CSMA/CD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多址访问。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2
以太网社会发展简史
★ ★ ★ ★ ★ ★ 以太网起源(原始社会) HUB出现(奴隶社会) L2出现(封建社会) VLAN出现(资本主义社会) L3出现(社会主义社会) GE/10GE 出现(共产主义社会)
为什么不把R3(路由器)做为一个社会阶段呢?
价格低廉,只有同轴电缆的几分之一 制作简单,成功率高 收发使用不同的线缆,为实现全双工奠定了物 质基础 逻辑拓扑依旧是总线的,但物理拓扑变为星形, 使单段线缆的故障不会影响到这个网络。
10BASE-T:采用电话双绞线的IEEE 802.3 10Mb/s物理层规格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6
共享介质的灵魂-CSMA/CD(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原理:
1、终端设备不停的检测共享线路的状态,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发送数据, 如果线路不空闲则一直等待。 2、发送过程中,若其他设备也同时发送数据,则其发送 的数据必然产生 碰撞,导致线路上的信号不稳定,终端设备检测到这种不稳定之后, 马上停止发送自己的数据,然后再发送一连串干扰脉冲,然后等待一段 时间之后再进行发送。 缺点:带宽窄,冲突检测机制,传输时间必须大于延迟时间导致物理长度 限制-51.2us的冲突检测窗口,1位在2500m,加上四个中继器的往返时间。 帧长最小字 节数64,刚好512位。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建立主机端到端连接
5
4
3 2 1
寻址和路由选择
提供介质访问、链路管理等
比特流传输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28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数据链路层-概述
IEEE802.2/3,对数据链路层的定义,分为LLC(逻辑链路控制)
子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对于以太网标准,数据链路层 仅指MAC子层。 广义上,MAC子层协议根据对介质访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确定性的(轮流)和非确定性的(先到先服务FCFS)。确定性MAC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D:冲突检测。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 发送。
冲突的检测: 由于两个站点同时发送信号,经过叠加后,会使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 超过正常值一倍。据此可判断冲突的产生。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0
以太网基本技术-CSMA/CD
22
以太网基本技术-自协商
自协商的基础:一种底层的以太网机制。
16ms
每个大脉冲插入16小脉冲
……
使用1ms的脉冲来携带自动协商信息。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码支持能力:
运行速率 双工模式 流量控制 …...
系统建立链路连接时候,首先检 测自动协商标志,如果允许,则从 配置寄存器读出支持模式标志,编 码后通过空闲脉冲发送出去。发送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3
★ 原始社会
以太网起源 1、以太网起源和目标 2、以太网基本技术-CSMA/CD 3、以太网基本技术-物理介质(同轴电缆)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4
概述
一、OSI七层模型 编程思想,对等层通信,各层技术独立,各层设备独立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广域网和局域网协议
HUB设备工作模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HUB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设备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8
HUB工作原理
HUB设备工作原理:
1
2
3
4
5
OUT IN
OUT
OUT
OUT
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 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
1、 1960’s – 1970’s,大型机阶段-简单连接 2、 1970’s – 1980’s,客户服务器阶段-基于网络的连接-LAN
3、 1980’s – 至今,网络阶段-网络互接-WAN/MAN/LAN
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必须有一种技术来把本地的许多计算机 连接起来。这种技术就是所谓的局域网技术。 三、以太网的地位 属于局域网的范畴,定义的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11
最小帧长与最大传输距离
最大传输距离:通常由线路质量、信号衰减程度等因素决定。 最小帧长(64字节):由最大传输距离和冲突检测机制共同决定。 规定最小帧长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某站点已经将一个数据包的最后一个 BIT发送完毕,但这个报文的第一个BIT还没有传送到距离很远的一个站点。 而站点认为线路空闲而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以太网基本技术-全双工以太网
全双工以太网: 1990年,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BAST-T以太网,这是以太网历史上
一次最重要的革命。
提高灵活性和降低了成本,而且引入全双工模式。 全双工的出现,加大了带宽利用率,使走出了CSMA/CD的模式。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华为文档,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