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摘要]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成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效途径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健全科学的大学生公寓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陶冶情操。
同时规范周到的服务也能使学生们体会到温暖,更加热爱宿舍,热爱集体,增强团队精神。
所以高校大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感育人的重要职能,增强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情景氛围育人的整体功效。
一、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怎么建设一个“文明、整洁、和谐、有序”的公寓环境是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并深刻地体现着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指在学生公寓这一特定环境中,所有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规范,为实现共同的愿景,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体,同时也是公寓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狭义上讲,大学生公寓是反映学生在公寓中日常生活行为的思想意识、品行修养、价值观念、行为表现、文化活动及其载体等。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公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几大方面。
1、大学生公寓物质文化,即是公寓文化的载体,也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寓建设风格及颜色、楼道布局、厕所映射以及室内布置和条件设施等内容。
我校为加强学生公寓物质文化建设,针对不同的时代的建筑特点,对部分公寓楼内外进行装饰,与学校建筑群外观趋同,反映出学校校园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公寓内工作人员和学生共同维护内外环境卫生,管理人员坚持定期检查卫生,及时与学生及所在院系班级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楼管会坚持进行标兵宿舍评比活动,并对标兵宿舍进行授牌,加大学生自律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对于学生宿舍内陈设摆置,既从整体上要求相对统一,也允许反应学生个性,如:卫生标准要求一致,床柜摆放位置一致,床上用品颜色花样一致,生活用品搁置位置一致,室内其他装饰可以体现学生个性。
学生公寓楼道内贴置了消防标识、防火防盗的安全提示,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以确保全体住宿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
之所以既要有统一、又要有个性,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生活情趣,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整洁、优美、人性”的学生公寓文化理念。
2、大学生公寓行为文化,是指公寓管理服务人员习惯性的行为和所在学生的习惯性行为,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在公寓的习惯性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服务人员的习惯性行为潜移默化影响而形成的,是通过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养而形成的。
学生时代的生活习惯、道德行为对其未来的健康成才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他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将直接影响他一生中道德观及人生观的形成。
因此规范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行为习惯尤显重要。
为此,我们对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予以明确规定,从接听电话到卫生保洁、从接人待物到迎来送往等方方面面,所有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服务行为规范的培训,从政治思想教育到实际操作演练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大学生公寓制度文化,是结合公寓楼和宿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原则要求,需要全员共同遵守。
从管理中心办公室到各公寓楼,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保洁员工作职责》、《门禁制度》、《值班人员的岗位职责》等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规范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确保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引导和约束了学生的生活行为,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文明修身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4、大学生公寓精神文化,是公寓管理工作的精神食粮,它是公寓环境布局、楼道装饰、卫生条件、工作人员精神面貌、工作流程、工作态度、礼貌用语和整体形象等综合效应。
我校学生公寓精神文明的主流凸现求实创新精神、熏陶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以人为本、团结和谐、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人文氛围。
另外,各公寓楼门厅为学生准备了工具箱、卫生急救包、针线包、提示牌和意见箱等,从生活细节的各个方面关心和帮助、体贴他们,从而建立起学生与管理人员的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和情感纽带。
二、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效应分析大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寓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其作用并不比课堂教育逊色。
过去,公寓只是学生就寝的场所,硬件设施较差,每个房间所住人员较多,卫生条件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原有的公寓设施已不能满足需求,虽然这几年各学校对学生公寓建设都有大量的投入,硬件设施也有所改善,但相对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公寓需求的增加,其改善的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硬件条件的差距,社会矛盾的交织,多元化思潮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推进公寓文化的建设,形成校园主导文化,将是非常必要的。
公寓除了供学生就寝外,还是学生学习、交流进行信息传递,开展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班级概念逐渐弱化,宿舍概念越来越强化。
因此,重视公寓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塑造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心理而言,公寓就如同他们的第二个家。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寓已越来越成为了学生的第一个家,每年每学期,都有大量的学生不再回老家,而是继续留在学校进行考研复习、补习功课、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有的学生甚至几年都不回家,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照顾更为重要。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上还没有完全独立,“新家”成员多了,自己要管的事也多了,因此公寓工作人员会经常看到许多同学不顾“家”,不注意爱护“家庭”卫生,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随意乱扔,对待这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就应该更加细心,批评与教育相结合,耐心地教会他们自理,提高生活的能力。
若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重要,那公寓这个“家”的建设也就更重要。
三、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公寓文化建设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而产生的。
现在的公寓配备了电话接口,网线接口,足不出户就可以打电话,上互联网。
学生在公寓生活,可以紧跟时代的发展,多渠道的捕捉和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
公寓是学生在校的“家”,尤其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几乎是集卧室、客厅、餐厅、书房、娱乐休闲场所于一体,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宿舍,这就为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1、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概念。
公寓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在岗位上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全员德育意识,积极参与学生德育评比工作。
管理服务,重在服务,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
公寓的管理人员经常不断与学生沟通,从管理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的观念,主动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好服务工作。
2、将学校环境的物质文化升华为学生的精神文化。
校园校貌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
学生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会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受到一种教育和启迪。
经常保持宿舍内整洁有序,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善有礼以及良好的的学习生活氛围,就是校园整体文化和人文精神特征的体现。
因此,定期在各宿舍楼之间,各楼层之间,各年级和班组之间举办争创文明,创优评差,争创文明宿舍的活动,能更加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公寓服务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公寓的服务对象是高素质的文化群体,若没有与这一群体文化品位相适应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公寓服务将难以生存。
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企业文化品位的最根本的因素,高品位的员工必定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的文化含量,提高高校后勤改革水平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工作人员应对学生保持更为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自身言行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将是对每个基层人员,工作质量和态度考评的基本因素。
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讲究一定的文化包装和体现一定的知识含量。
例如,在学生公寓小区的布置上既应注重设计风格的现代化、高品位,又要注重益于同学们学习和生活,同时蕴涵知识气息和时代气息。
建立有效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评价机制与手段。
一方面,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齐抓共管;另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学生也应参与对公寓文化建设的评估。
指导学生成立学生公寓管理组织,开展与公寓管理人员的精神文明对话,组织学生给管理人员的工作打分也是学生参与评估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大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体现着学校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想和思路,所以公寓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员工应不断提高服务意识,配合学校各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将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鱼孝民(1953-6),男,陕西长武人,西安石油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