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古代婚姻与文化 论文

标题古代婚姻与文化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关键词:传统婚姻,古代婚姻制度前言通过对“古代婚姻与文化”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历史,文学知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想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和“古代婚姻制度”这两方面作论述。

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一)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推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古代学者无从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游,乃是男女两性间的自由结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则是两性结合所经过的社会程序。

根据类似的表述,学者们推测说:原始群婚之早期阶段,兄弟姐妹、上下辈之间的婚配是毫无限制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想象。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管子·君巨篇》也云: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

这一点,在神话故事里也有踪迹可寻。

有人说,夏娃是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所成,那么,亚当与夏娃应该也是上下辈关系。

同时,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还与其母合伙生了四子,应该也是远古时期上下辈无序的一种记忆遗留。

2血缘婚它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制度类型,也叫班辈婚,兄妹婚。

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份来划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都互为夫妻。

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

他们本是兄妹俩个,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

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

兄即与妹上昆仑山。

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3抢亲婚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女子在古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

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

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

4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

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5对偶婚。

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

(二)中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1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女娲作为婚姻之神,媒婆之祖,在民间的地位很高。

古代中国各地,都有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

商纣王不信邪,曾在娘娘庙里调戏过娘娘,所以导致毁国亡身。

2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中国婚姻之神-月下老人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太平广记》和冯梦龙的<情史类略>里都有记载。

(三)传统婚姻中的诸多内涵1婚姻的社会内涵中国传统婚姻,它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

《礼记.婚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通俗地说,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婚姻除了完成传宗接待的任务之外,还担负着一定的政治与经济使命,所以,中国的婚姻往往是强强联姻连横,弱弱联盟合纵,所谓的门当户对尽在其中矣。

2婚姻中的宇宙秩序《礼记》云: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

正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这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性与不可颠覆性。

作家写小说,懒得离婚。

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因为离不得婚跟懒没有关系,男女构成乾坤,地不能反天,这是首要的,同时,天也不能反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中国的爱情都是指天道地的来发誓的,这说明婚姻在人们思维里,就是宇宙。

婚姻乃是天经地义,而要打破婚姻,更是反天,相当于盘古开一回天地,一般人玩不起这个。

3婚姻中的道德学。

婚姻维持着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撑点。

而在以德治国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

中国婚姻里,有两个道德支点。

一为礼,二为义。

(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1政治和亲婚。

它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

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首领。

它与欧洲封建社会流行的王室联姻有点不同。

尽管中国的和亲婚与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我们大中国的心理感觉与众不同:汉家皇帝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与周边四夷的国王,包括匈奴的单于、乌孙的昆弥、突厥的可汗、吐蕃的赞普,在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居上,人家居下,那么汉家女儿远嫁异邦首领,那叫下嫁。

意思是说,我们公主嫁到你们夷狄那边,不是门当户对,更不是高攀,而是有辱身份,下了一个台阶。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我们在地理上的汉国中心论,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我们才叫中国的。

二是基于我们的文化中心论。

由于文化上的优越感,导致我们的历史越发展,我们看周边兄弟越野蛮,也就是说,我们越文明,看周边兄弟越不象人。

宋时,二程等思想家们带头把周边夷狄视作畜类。

大清时期,西夷来犯,我们又一古脑的把来犯的西夷视作畜类。

把皇家宗室女嫁与畜类,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这勇气,来自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2强权干涉婚这一类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婚姻当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外部强力促成,自己无法反抗。

当然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促成的聘娶婚,当事人也无权自行改变,但这两类婚姻形式所遭遇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样的。

强权干涉,是强力、暴力、权力、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父母还可能照顾一下子女的意愿,而子女至少在口头上允诺父母:但凭父母作主!4转房婚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

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现代人戏言,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

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

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认为,这其中,除了女人是财产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

直到如今,乡下孩子的父亲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至于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这个做弟或做哥的,理所当然的要对其负担一定的经济义务。

5经济实用型婚姻所谓的经济实用型婚姻是穷人为省钱而自发实行的一种婚姻的变通。

也就是说,它没有聘娶这一关,能省下一笔财礼,甚至能减少日常婚姻消耗,经济、方便、实用。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一)基本原则1一夫一妻制。

随着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所谓一妻是指嫡妻只有一个,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推崇的嫡庶之别。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延续,保证整个宗法等级制度的规整,但在中国古代还存在多妾的习俗,妻妾在家庭中的尊卑地位不同,所以说,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家族的延续。

严格的一夫一妻使继承人的存在没法完全保证,为了“上事宗庙,下继后事”这一婚姻的根本目的不至落空,就出现了一夫一妻多妾制。

2同姓不婚。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附近厚别”的道理。

即家族内部男女结婚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所以要异姓通婚,使后代得以长远繁衍,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的联系,以巩固权势,并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古代婚姻所提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在《诗经》中就有反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直系尊亲属有绝对的主婚权。

婚事的成立只需男女双方家长同意,经过一定的仪式即可。

社会和法律也维护直系亲属的权威,不容许子女反抗,即便子女已经成人。

例如,《大清律例》中规定“未成婚者从尊长所定,自定者从其别嫁,违者杖八十,仍改正。

”(二)婚姻的缔结与解除中国古代的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程序十分繁琐。

正式的程序主要包括“六礼”、七出、义绝、和离。

1“六礼”“六礼”形成于西周,延续到清末。

其内容是:纳彩,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并向宗庙占卜,问凶吉;纳吉,即占卜吉祥后就确定婚姻;纳征,男方请媒人给女方家送聘礼;请期,即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即男方去女方家迎接女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六礼”的一些环节在不同时期可能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也会有所出入,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都离不开六礼的规范。

2七出、义绝和离第一、七出:妻子如果出现以下七种情形,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丈夫有权单方解除与妻子的婚姻关系。

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

理由是违背道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

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氏族宗法关系的存在。

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

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

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理由是扰乱氏族内部亲缘关系,也就是因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