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鸡标准化

肉鸡标准化


范,加强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
的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引导养殖企业按照标准 化进行建设和改造。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加强畜
禽生产程序和生产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国家高度 重视!!!
肉鸡标准化生产中要重视的问题
加强卫生防疫,确保安全生产 提高质量意识,以质量求发展 鼓励集约化生产,促进生产效率 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环境
氨气(ppm) 0 25 50
氨气对肉鸡生产的影响
料肉比 胸部囊肿发生率(%) 3.4 14 11.9 气囊炎发生率(%) 0 3.5 4.1
8周龄体重比(%) 100 98.1 94.5
2.1 2.15 2.19

不同气温下肉鸡每公斤体重换气量
空气温度摄氏 (℃ ) 41 38 35 32 29 24 18 13 7 0 每公斤体重的空气需求量 (相对湿度60%)立方/分钟 2.7 2.6 2.5 2.4 2.2 2.0 1.7 1.4 1.1 0.8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否合适,主要 是看能否始终维持鸡舍内 适宜的生活环境。
应根据鸡舍的结构和鸡舍 调节环境的能力,按照季 节和肉鸡的最终体重来增 减饲养密度(见表3)。

类别
肉鸡的饲养密度
地面平养(只g 1.2kg
夏 10-12
春秋冬 12-14
夏 12-14 15-17
D 、建立化验检验机构:对生产的原料和产品进行检测;禽 病的化验与诊断;确立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 ,并进行生产全程监测(HACCP)。
(4)生物安全
E 、病死禽和废弃物的处理:病死禽应封闭集中处理,建 立病死禽处理设施;粪便等废弃物集中发酵、干燥处理 ,建立粪便处理厂生产有机生物肥。 F、建立、健全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
总之,禽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与传统养殖管理相比 有其特殊要求,要从环境控制、饲料供给、药物 使用、疾病预防和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 质量控制,以达到畜禽产品安全、优质、无残留、 无疫病的目的。
3、肉鸡生产技术关键点
饲养环境条件 温度 育雏温度不足,会影响肉鸡正常的生理活 动,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不振,卵黄吸收 不良,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增加死亡率,严 重时大量雏鸡会挤压窒息致死。
春秋冬 13-16 16-18
13-15 14-16
冬季地面平养,因为通风受温度的限制,易发生呼吸道病,一般 不宜增加饲养密度,以较低的密度饲养肉鸡,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卫生管理
肉鸡生长期短,任何疾病一旦发生即使得到控制,到出售 前往往也来不及恢复,因而必须立足于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
同一场或鸡舍内只进同一批雏,饲
养同一日龄鸡,并且在同一天全部出场;出场后彻底打扫、 清洗、消毒,空闲密闭一周,再接着养下一批雏鸡。
卫生管理
消毒 要对鸡舍及舍内设备进行彻底消毒;人员、车辆 进出均应消毒;定期带鸡消毒,每周至少1-2次;定期 清理鸡舍周围环境,并消毒。 垫料管理 保持垫料干燥,无霉变。 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和防病措施 在上市前7-10天停药
与饲养管理和肉鸡产品有关的标准
NY/T 631-2002、 NY/T 5038 等 与疫病防治有关的标准 NY/T 556-2002、 NY 5035 等
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受到政 府高度重视,相关质量标 准和监测体系已经建立。
2005年我国食品实行QS制度
2004年农业部从畜牧业现代化和提高畜 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确保畜产品 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 角度,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 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
发展规模养殖,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畜牧业发
展的必然趋势。
要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
点。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工
艺和规模,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畜 禽养殖基地。
《意见》指出:
要把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
,同步推进。尽快制定和完善畜禽养殖工程、畜
产品卫生安全、产地环境、畜禽养殖等标准和规
多,必须在维持适宜温度的基础上加大通风换气量,此
时通风换气是维持舍内正常环境的主要手段。
饲养环境条件 光照控制
光照时间
每天22小时光照、2小时关灯的方法
一周龄内给予较强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 一周之后,可将鸡舍内的灯泡逐渐换成15w
饲养密度
肉鸡饲养成败的又一个关键。 现代“饲养密度”的概念 每平方米面积养多少羽鸡 每羽鸡占有多少食槽位臵 每羽鸡饮水位臵有多少
(4)生物安全----环境控制:
A、环境控制:人员的控制、肉鸡生产群的控制、
对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饲料、
饮水的控制、垫料及废弃物、污物处理。
(4)生物安全----环境控制:
各畜禽场应设完备的防疫设施:消毒池、喷淋消毒、 淋浴、车辆消毒等 制订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①谢绝外人参观,尤其是谢绝同行的参观。 ②场大门应设臵汽车消毒池,最深处20厘米,长度不小于 卡车车轮周长(2-2.5米)。汽车消毒池中消毒液每三天更 换一次。每栋舍出入口应设脚踏消毒盆、池,深约10厘米 ,每天更换消毒液,人员出入要消毒; ③饲养员进入禽舍必须要穿工作服和换鞋消毒。工作服每 周换洗或消毒一次; ④定期消毒,每周至少1-2次;
(2)选择良好养殖生态环境场地,科学规划、 布局、建场(区)
鸡舍的要求:
结 构 材 料
内环境
根据肉鸡生产的特点来设计建造或改进肉鸡舍。
肉鸡舍大致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肉鸡舍应有相当的隔热保暖性能
肉鸡舍应具有相当良好的通风换气能力
肉鸡舍的设计还必须便于消毒防疫
机械纵向通风
场内布局
场内布局要合理,要符合肉鸡的生产工艺流程 要求。 净、污道应分设。 检测水源中的矿物质、细菌及化学物质的含量。 地基和地面最好采用混凝土结构。
肉鸡的标准化生产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验 收
一、肉鸡标准化生产意义
概念:
是指肉鸡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市场为导向, 依据国际或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 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肉鸡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大事记
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 苏丹红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 瘦肉精中毒事件 苏丹红咸鸭蛋 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 广州馄饨致人中毒事件 多美滋婴儿奶粉问题 速成鸡(肉鸡)喂违禁药品
《意见》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 指导思想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动物疫病防治 、环境控制、监督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建设 步伐,建立现代化畜禽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质量 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 人民身体健康。
(4)生物安全
建立规范的卫生防疫设施和制度 ,达到动物生物安全要求 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泛指生命的安全,包括人、畜、禽的 舒适、安宁和福利等。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针对所有人、畜、禽的病原,核心是
预防病原微生物侵入畜、禽体内并产生危害,是病症综合防 治的重要环节。简单的说,生物安全就是一种以切断传播途 径为主的包括全部良好饲养方式和管理在内的预防疾病发生 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
(4)生物安全----环境控制:
⑤随时淘汰病弱禽,死禽要远离焚烧或其它处理。不得埋 于场内; ⑥粪便必须远离堆放发酵。严禁在场内外堆放; ⑦经常清除舍周围的杂草和垃极,定期用生石灰消毒道路 ,保持周围良好的卫生环境; ⑧禁止携带畜禽肉、副主品以及一切可能携带病菌的食品 和物品进入养殖场内; ⑨门窗、地窗装铁丝网,严防野鸟、老鼠进入舍内;
(3)日粮配制标准化
保证饲料原料质量: 除要达到感官标准和常规的检验标准外,其内的农药 及铅、汞、镐、钼、氟等有毒元素和包括工业“三废”污 染在内的残留量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慎用抗生素:不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和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类药;安眠酮、雌激素、瘦肉精等,为成品饲料提 供质量保证。 保证饲料的加工利用: 根据不同的肉鸡类型和不同的生产阶段,科学合理地配 制饲料。优化饲料配方,保证营养需要 。
注:当相对湿度超过60%,换气量应依比 例增加,例如:当相对湿度为90%时,空 气流动量亦须增加50% 。
众多饲养者在育雏初期往往只重视温度而忽视通风,严 重时会造成肉鸡中后期腹水症增多。二、三、四周龄时 通风换气不良,有可能增加鸡群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肠杆 菌病的发病率。
中后期的肉鸡对氧气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同时排泄物增
饲养环境条件
湿度
前1-2周应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特别是育雏的头三
天,因雏鸡在运至肉鸡舍之前体内可能失去了很多水分,
环境干燥很容易引起雏鸡脱水。 试验表明第1周保持舍内较高的湿度能使一周内死亡
率减少一半。前期过于干燥,雏鸡饮水过多,也会影响
鸡正常的消化吸收。
饲养环境条件
通风换气:在保持适宜温度的同时,良好的通风 是极为重要的。 表
从购入雏鸡开始就不断投喂抗生素等禁药,直 至出栏。如此用药导致鸡场内一些常见的细菌产 生较强的耐药性,在发病后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 ;且在鸡肉产品中存在大量的药物残留,严重影 响人类身体健康。
2、标准化生产技术内容
(1)应用优良肉鸡品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为保证肉鸡产品的质量,要选用优良的品种,饲 养商品杂交肉禽,不断改进肉肉品质,推广先进的 改良技术,搞好肉禽品种繁育,以满足安全、优质 的要求。
1、肉鸡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种鸡场和商品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恶劣 种禽场相互间及和商品饲养场同处一地或毗邻, 或与居民点没有一个有效的隔离距离,人禽混居, 给疫病防治带来难度,严重威胁养殖业生产。同 时也污染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种畜禽场或商品场未能做到“全进全出制”, 难以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
1、肉鸡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卫生防疫设施和配套的防疫技术不完善 不少畜禽场缺乏卫生防疫设施,更不能实行严格 的卫生防疫;配套的防疫技术也跟不上现代畜禽业 的发展需要。病死畜禽处理方法不当,乱丢乱扔等 现象十分普遍;粪便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和传播疾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