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一、宪法的概念(1)词源西方→日本→清末中国(2)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指的是国家组织法,国家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3)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立宪主义的实质是要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国家权力而保障人权。
(4)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它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以及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规律的规范总和,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
注: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包括: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代表法;国务院组织法、立法法、法官法、检察官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国籍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国旗法、国徽法。
(5)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1. 所为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指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世界宪法史上最为全面和明确的。
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宪法与法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高级法,是法律的法律。
(一)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内容:确认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
宪法基于制宪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国家权力制约原则,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和法治原则。
(二)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1.制定方面(1)有一个专门的制宪机构,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
(2)宪法草案通过程序比普通法严格2.修改方面:(1)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的主体才可以提出修改宪法而有效议案。
(2)修改宪法程序比普通法更严格(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宪法通过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
(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宪法是普通法的制定基础和依据2.普通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三、宪法的本质1.人民是一个概括性、总体性的概念,它包含了组成这个具体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总称2.有特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宪法反映了一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宪法总是由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因此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制定的,总是对阶级斗争的总结。
(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界及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形式的分类(一)宪法的传统分类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英国,以色列):(二)新的宪法的分类1.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2.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5.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6.还可以分为:长宪法、短宪法;以序言开头的,不以序言开头的;有标题的,无标题的;至上性的、非至上性的;纲领性宪法、实用性宪法;单一制宪法、联邦制宪法。
二、宪法的实质分类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法定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第三节宪法与宪政一、宪政的概念1.宪政就是指以民主事实为政治内容的宪法的实施。
2.宪政的基本前提是制宪。
3.宪政的基本内容是民主事实的制度化,即民主制度。
4.宪政的基本要义和核心内容是“人民主权”。
5.两种分类:资本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
6.宪政的水平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
7.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出发点。
8.因此说,宪政的根本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宪政与宪法的关系第一,宪法是一国宪政运动的结果,又是一国宪政的规范形式和依据。
第二,宪政正式宪法的实施。
宪法确认了民主事实,将民主事实制度化和法律化。
实行法治,建立法治国家,是实行宪政的基础。
宪法保障制度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实行宪政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宪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二、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1.人民主权,即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2.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民主权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理论基础是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论。
3.政府的正当权利,系得自被统治者同意。
4.宪法第二条也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1.天赋人权2.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3.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4.我国82年宪法未提及人权字样,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明确和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
(三)法治原则法治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主张和学说。
(四)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五节宪法结构一、宪法结构体系(一)宪法序言用以规定制宪的宗旨、目的,制宪权的来源,制宪的经过,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地位,以及其他不变以条文的形式规定的国家基本政策等。
(二)宪法正文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
(三)附则二、宪法规范(一)宪法规范的概念机构成要素(二)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1.宪法规范的根本性和最高性2.宪法规范的广泛性3.宪法规范的原则性4.宪法规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三)宪法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特点1.宪法关系主体的一方主要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2.宪法关系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原则性三、宪法渊源(一)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判例(五)宪法解释:是有权机关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含义的说明(全国人大)(六)国际条例: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某一事项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所缔结的书面协议。
广义的国际条约包括国际公约。
第六节宪法制定一、概述(一)宪法制定的含义宪法制定,又称制宪或立宪,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并通过立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二)制宪权的概念(三)是指船只宪法的权力,属于制定宪法的主体(人民),但具体行使制宪权的是制宪机关,如制宪会议等。
二、制宪机关和制宪程序(一)机关是接受宪法制定主体委托具体制定宪法的机关。
但宪法制定权主体还是人民。
(二)程序1.设立制宪机关2.提出宪法草案3.通过宪法草案4.公布三、我国宪法的制定(一)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1.宪法起草工作在毛泽东直接主持下进行的。
2.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庄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中国宪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次制定宪法,以后都是对54年宪法的修改。
第七节宪法的修改一、概述(一)(二)必要性1.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规定了宪法修改的程序,说明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2.宪法修改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
3.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二、限制(一)限制宪法修改理论:有无限之说(二)表现1.内容:(1)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2)国家的领土范围(3)共和政体2.时间:(1)消极限制:a.规定在宪法实施或修改以后若干年内不得修改宪法b.在特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2)积极限制:明确规定宪法应当定期修改。
三、修改方式(一)全面修改原因:修宪者认为原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大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合社会实际,无法调整社会(二)部分修改(1)基本特征:1.宪法修改机关的修改活动是依据宪法修改程序进行的。
2.宪法修改机关不重新通过整部法律(2)修改主要方式:1.以决议方式直接在宪法条文中以新内容代替旧内容。
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
2.以决议的方式直接废除宪法条文中的某些规定,修改之后重新公布宪法。
3.以修正案方式增删宪法内容(3)修正案功能:1.废除宪法原来的条款或内容2.变动宪法中的规定3.增补宪法的条款或者内容(三)无形修改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在宪法条文未作变动的情况下,宪法条文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宪法修改程序:提议、先决投票、公告、议决,公布。
(一)提议主体:代表机关、行政机关、混合主体(二)先决投票(三)公告:在提议成立以后、一绝机关议决之前,要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予以公告。
(四)议决议决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特设机关、混合机关。
(五)公布宪法修正案草案经有权机关依据法定程序通过以后,还需由法定机关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布,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第八节宪法解释一、概念1.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2.宪法解释既是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3.宪法解释机关与违宪审查机关在各国通常是同一的。
二、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系1.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宪法2.由普通法院解释宪法3.有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宪法三、分类1.效力:有权解释、无权解释。
又称,法定解释和正式解释2.目的:合宪解释、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3.方法: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4.尺度: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四、原则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与宪法的整体内容相协调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并代表社会发展方向。
五、我国宪法解释1.宪法解释主体与立法权主体的合一性2.改进:一、全国人大应当制定专门的规定,确定宪法解释的基本程序和名称。
二、重视宪法解释的必要性第九节违宪审查一、违宪审查概述(一)违宪与违宪审查1.违宪概念(1)违宪是指违反宪法,包括违反宪法的规定、原则好精神;就宪法文本而言,包括违反宪法的序言、正文和附则。
(2)违宪只存在于具有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的国家;在具有柔性宪法的国家,宪法不具有高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并不存在违宪问题。
(3)违宪与违法的主要区别:性质不同、主体不同、审查主体不同、制裁不同(4)其调整的基本方法是控制、保障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2.违宪审查的概念(1)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2)基本内涵:1.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
2.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3.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4.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5.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则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3)违宪审查与其他一些为保证宪法地位而事实的制度的区别:1. 违宪审查与违宪保障:政治、经济、思想意识方面、抵抗权、法律制度方面2. 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作为制度形态和严格意义上的宪法监督作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监督3.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在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
宪法学样以上的司法审查,是指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行为的合宪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