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与儒释道叶馨雯 11级工管2班 201130090213回顾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释道”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十大画家无不与“儒释道”有着某种深刻的渊源。
【关键词】: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儒释道渊源一、中国古代十大画家1、王诜宋代(1036-约1093)著名画家,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定居开封,名门之后。
天赋与勤奋的结合使得王诜不仅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而且诸子百家、诗文书法无所不能,甚至连琴棋笙乐、百工技艺也无所不晓,可以说是一个少有的全才。
当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负有盛名的文化精英都是王诜的朋友,王诜与这些名人之间的许多雅闻逸事在书画界与收藏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这些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常在王诜家中聚会,吟风弄月,挥毫泼墨,共同鉴赏王诜收藏的书画名作,时不时还谈禅论道,针贬时弊。
王诜交游极广,就连“官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是他的座上常客,李公麟曾在著名的《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苏东坡、苏辙、米芾、黄庭坚、秦观等十六人在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另一位画家米芾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类似的记叙。
西园雅集,后来成为历代画家常见的一个创作题材。
2、李公麟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安徽桐城人,于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土,曾为检法御史,元符(哲宗赵煦)三年(1100年)辞官,隐居龙眠山过隐居生活,自号“龙眠居士”。
他好古博学,善鉴定。
不仅能画人物鞍马、神仙佛道,也能画山水花鸟。
他对传统绘画作过大量的临摹,同时重视写生,敢于独创。
他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
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
这种善用线描,多不设色的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这样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
3、米芾宋代(1051-1107)画家。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
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4、米友仁南宋书画家。
一名尹仁,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长子,人称"小米"。
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
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有影响。
5、王绂元代画家,字孟端,号友石生,无锡人。
幼年聪颖好学,10岁能作诗。
后王绂被举荐进京。
但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进京不久回乡隐居。
洪武十三年,也因事坐累,被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0余年。
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
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6、李思训唐代书画家。
字建,作建景。
思训二十岁前后任江都( 今江苏扬州县令。
当时武则天执政, 她大肆屠杀李唐宗室, 李思训弃官隐居。
隐居期间, 认真读书, 尤其苦练山水画, 很快就享名画坛。
神龙元年( 七○五年唐中宗李显废周复唐, 李思训因唐宗室任宗正卿,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
好写“湍濑潺涭、云霞缥缈”之景,金碧辉映为一家法,鸟兽草木皆穷其态,还常用神仙故事来点缀幽曲的岩岭。
这种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山水画,富有装饰性。
7、倪瓒元代(130l--1374)画家,字元镇,号净名居士,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
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
故而一生末仕。
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倪瓒诗书画三绝。
8、顾恺之东晋(348 —409)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徐渭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
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为青藤画派之鼻祖。
其书对钻研“永字八法”有独到之处,有“八法之散圣”美称,笔意刚劲,强心铁骨,苍劲中姿媚跃出,放纵恣肆,自成一格。
徐渭书法以行草为特佳,能以隶书笔法溶入行书,尤具独创。
10、朱耷明末清初(1626—1705)写意画艺术大师,字雪个,又字八大山人。
江西南昌人。
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进官学为诸生。
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
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
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
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
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
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胃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
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
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
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
八大山人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他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二、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成熟1、文化背景——三教论衡: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1、儒家、道家学派诸子百家众多的学派中,儒、道二家思想是最为丰富的。
不仅如此,儒、道二家还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所以逐渐成了诸子百家众多学派的代表者。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两汉是儒、道二家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充分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学派地位的时期。
社会对思想文化的需要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然而诚如许多中国思想家所说的,这种多样性又需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即需要有一个为主的指导者。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以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所本。
2、儒、道家学派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2.1 道家思想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同前《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前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2.2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而且获得相当成功的,是魏晋时代的玄学。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儒家强调制名(礼)教以规范人性,道家则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
所以,名教与自然分别是儒、道两家的理论主题和争议焦点之所在。
儒家名教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
他们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而不应当以社会礼法等种种规范去干预和束缚个人的行为。
他明确地提出了不要用社会礼法制度规范来磨灭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
玄学在理论上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
儒家名教理论沿习至汉末,已流弊丛生。
它不仅作为统治者压迫、箝制人民的手段,使人们的个性、意志受到摧残,而且还成为某些诈伪狡黠之徒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工具,使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的腐蚀。
玄学承汉末名教之弊而起,所以首先都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根本性和合理性,赞扬和提倡道家的自然理论。
而同时则努力调和自然本性与名教规范之间的矛盾,使之协调统一起来。
玄学的开创人之一,汉魏的王弼认为,喜怒哀乐等是人人都具有的自然本性,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例外。
他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人的道德行为都是人的真实感情和自然流露,如对父母的“自然亲爱为孝”(《论语释疑》)。
所以说,社会的一切名教规范都应当是体现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只有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社会作用。
3、佛教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接着,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
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
从理论方面讲,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