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点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而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一浅显的语言刻画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一贯”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识字学词、理解词义——认知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理解、朗读、表达训练——能力目标)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读懂每则寓言的最后一句。
(人文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4.通过对寓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情感目标)二、教学重、难点:【点评】课标明确指出高段的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把目标3定为本课的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理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的原因,以及《蝉和狐狸》中的蝉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了上当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小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对比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感受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搜集《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趣了解寓言。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故事中,看看这里又给我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伊索寓言)2.设问: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什么又是伊索寓言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大家平时听过很多寓言故事吧,把你知道的将给大家听听。
学生交流讲故事。
【点评】交流资料,设问解疑,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二、引入课题,初读课文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狐狸和葡萄)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提出初度要求:(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2)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交流初读情况。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把自己所读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内容以及说明的道理交谈出来。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正音,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同桌互读,齐读。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寓言的主要意思。
【点评】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组织交流,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狐狸和葡萄》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这几串葡萄诱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师:狐狸看到了这几串葡萄,它会怎么想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能通过想象说得更具体一些吗?生:狐狸很想吃葡萄,“馋的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狐狸当时的心情。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这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才符合正常想法。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
)——即狐狸的形象5. 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
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6.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交流:这则故事以最后这句训诫作结,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你学了着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
)体会寓意。
【点评】通过教师引导,理解课文重要语句,揭示出这则故事的寓意四、作业: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分角色朗读故事。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故事内容.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寓言故事,回忆故事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拼读故事,看看其他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默读课文。
【点评】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牧童和狼》1.组织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
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3.汇报交流情况。
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的行为。
)4.引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6.小组之间讨论(引出故事包含的寓意):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引导正确理解这句话。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交流理解故事寓意。
9.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鉴别牧童前后两次喊“狼来了”的语气差别。
【点评】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充分与文本对话,做到师、生、文本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蝉和狐狸》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讨论:(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
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是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
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理解狐狸是用什么方法来欺骗蝉的。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学生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仔细品读,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5.学生齐读课文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正是因为蝉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才没有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加深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蝉的身上学到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要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等。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做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在交流讨论中明白故事的寓言,并能正确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加以防范,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三、拓展延伸: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着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1)这个故事中的“乌鸦”和我们今天所学的“蝉”,它们在面对花言巧语的狐狸时,表现一样吗?(2)为什么乌鸦受了骗而蝉没有上当呢?(3)你从乌鸦和蝉的不同结局中明白了什么?2.每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师总结: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
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点评】通过两则故事的比较,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寓意,同时比较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链接以前学过的故事与本课做对比,了解同一表达主题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学以致用,进而突破难点。
四、总结全文,生化寓意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点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的认知,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1.完成练习。
2.选读《伊索寓言》。
3.练习复述课文。
【点评】让学生再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点评】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案。
本课板书力图简洁、明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凸显了人物的精神,也为学生背诵第二段做好铺垫。
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揭示道理)《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七、教学反思:本文的几则伊索寓言,语言较浅显,但浅显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觉察的真理。
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
要让学生在品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挖掘出故事中包含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言、拓展想象、复述故事,重点突出,使学生不光要对寓言中的深刻道理领悟透彻,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