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可证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一) 许可证制度的概念
许可证既是国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法律上的认可,又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凭证。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许可证的种类主要包括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和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三大类。
许可证制度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与废止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所作的规定的总称。
(二)许可证制度的意义
1.是加强对排污者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
许可证制度是把国家控制污染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措施具体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对许可证的管理,掌握所辖地区的排污状况,有利于对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加以限制,加强对排污者的监督管理。
2.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许可证制度,在广泛的环境管理活动中发挥着保护的功能。
如通过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控制年森林采伐限额,规定森林和林木采伐方式等来实现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通过发放采矿许可证来保证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防止破坏矿产资源。
3.是实现我国环境管理战略思想三个转变的具体手段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推动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转变,由单一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双轨控制转变,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控制转变的具体手段,是促进我国的环境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瑞典早在196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有将近一半的条款是关于许可证的规定,它是实行环境许可证最早的国家。
其主要内容包括许可证颁发的条件、申请办法、对申请的审查、决定及纠正等。
澳大利亚于1970年开始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对被认为会造成重要环境危害的企业需要获得排污许可证。
美国于1972年修订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规定了所有排入国家通航水体的污染源必须在排放前取得许可,否则就是违法行为;1990年修订的《清洁空气法》增设了许可证专章,强化了空气污染的排放许可证的规定。
近年来,美国联邦环保局对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管理作了一
些改革。
法国于1973年颁布法令,确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其适用范围在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处理方面。
我国于1987年开始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进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并决定在上海、北京等18个市(县)开展"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对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分为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两种。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关于"逐步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1年4月决定在上海、天津等16个城市进行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
到1994年,发放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许可证试点的城市共有16个;同年年底,试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城市达到240个;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修订后于1999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于2000年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均规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
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10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该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不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排污申报登记
1.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并提供有关资料。
2.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后,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3.企业事业单位的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在试产前3个月内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4.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变化或者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时,应提前15天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二)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
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可以根据水体功能或者水质目标的要求确定;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可以根据水环境和污染物排放现状确定。
(三)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和发放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排污单位填报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后,应当对其申报登记的内容进行审查、核实。
对不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排放许可证》;对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颁发《临时排放许可证》,并限期削减排放量。
《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2年。
(四)排污许可证的监督与管理
1.排污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必须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的排污情况。
2.持有《临时排放许可证》的单位,必须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削减排放量的进度情况,经削减达到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可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放许可证》。
3.违反《排放许可证》规定额度超量排污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有权中止或吊销其《排放许可证》。
四、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权交易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基础。
排污权交易,亦称排污指标有偿转让,是指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进行交易。
它是一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通过运用市场刺激机制,鼓励企业采用低费用、少污染的措施,有利于污染源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