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发展战略和对策
一、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经济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五大林种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

我国地域辽阔, 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条件复杂, 经济林资源丰富。

据专家研究统计, 我国已拥有各种经济林木近1000种, 其中大面积主栽的树种约60 个。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城乡市场、优化食物结构、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 近10 年来, 我国经济林生产面积快速增长, 年均新增经济林面积2000 万亩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 年底, 全国经济林总面积已达4.3 亿多亩, 年总产量8800 多万吨, 总产值1640 多亿元, 分别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0%、97%和96%。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名特优新品种、名牌产品数量快速增加。

近几年来, 仅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基地”共300 多个。

目前, 全国已呈现出大路水果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 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8.3%, 北方地区的设施栽培面积也迅速扩大,北京大城市近郊区的精品观光采摘园数量
快速增多。

同时, 各地通过实施名牌战略, 各类名牌产品不断涌现, 如河北鸭梨、平谷大桃、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京东板栗等一大批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3.加工、贮藏保鲜能力不断增强,经贸活动频繁, 市场愈趋繁荣。

目前, 全国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1万多个, 年加工能力达750 多万吨, 平均加工率为11%; 贮藏保鲜企业达10万个, 年贮藏保鲜能力达920 多万吨,平均贮藏保鲜率为13.5%; 经济林产品流通市场近万个。

近几年来, 一些重点主产县又新建、扩建了一批专业果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全国已建成一大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

一些经济林主产区, 每年都要举办以当地经济林产品为主题的各种全国性经贸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经济林产品的流通。

4.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 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经济林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最好的林种, 通过发展经济林,既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强县富民, 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 中央9 号文件和1 号文件的相继出台, 为社会各界投资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广大群众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持续空前高涨,目前, 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纷纷投工投劳, 集资建基地、办企业, 开发经济林产业, 积极性持续不减、空前高涨。

二、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率低。

主要表现为,在全国经济林总面积中, 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面
积、大路水果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 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8%, 其中西部地区仅为14%,西南地区仅为8%。

目前, 全国经济林呈现出低效林多、高效林少, 大路品种多, 名特优新品种、加工品种和错季型水果品种少的状况。

2.生产管理粗放, 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

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 重造轻管, 单产低而不稳。

如全国板栗平均亩产仅25 公斤, 为美国、伊朗的1 /8。

一些主产区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严, 使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品质下降, 出口受阻。

目前, 我国优质果品率不到果品总量的10%, 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不足总产量的5%,而欧美发达国家优质果品率达到70%左右, 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占总产量的50%左右。

3.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产业滞后,综合效益不高。

主要表现为, 生产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 技术设备落后,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

目前, 我国经济林产品加工率为11%,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工率已达到50%左右。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既有行业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政出多门、总体投入不足的原因, 也是一些地方行政领导片面追求政绩、盲目扩大生产面积、一哄而上的产物。

三、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今后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结
构调整为主线, 以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加工和市场流通为重点, 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努力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至2010 年, 我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的规划总目标是, 经济林总面积稳步发展到3700 万公顷左右, 总产量1.8亿吨以上, 产品贮藏保鲜量和加工量分别占经济林产品总量30%和20%以上, 原产品产值达3500 亿元以上, 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400 亿元。

经济林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林产业化新格局。

为此,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优化生产布局, 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 加大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改造力度, 调减大路品种面积, 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 实现四季周年供应。

同时, 大幅度增加经济林二、三产业比重, 积极培植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提高经济林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第二, 加大品种更新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力度。

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推广力度。

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优良种苗基地和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

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工作, 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技术专家优势, 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经济林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 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

适应国际市场无公害产品的需要,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经济林生产的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包装标准)、检测标准等, 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 加强检查督促, 规范生产和管理行为; 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 加强质量管理, 实现经济林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

第四, 培植龙头企业, 加快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按照扶优扶强、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多种类型和所有制并举,改、扩、建相结合, 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 加快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

第五, 开展认证工作, 实施创名牌战略。

通过强化名牌意识, 加强产品和企业认证工作、商标注册和科学评选活动, 如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安全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域产品认证等, 积极举办各种全国性节会活动, 扩大对外宣传,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生产基地、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市场, 全方位地推动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发展。

第六, 放手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加强技术信息服务。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跨行业和所有制的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 积极引导经济林主产区率先成立经济林协会、产销协会、研究会、联谊会等行业中介组织, 规范行业竞争行为, 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

各类中介组织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 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 开展市场调研, 发布供求信息, 组织举办展览会、交易会等活动, 努力为经济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
提供优质技术信息服务。

第七, 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吸引各种投资和经营主体进入经济林建设领域。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投资谁收益”等林业政策, 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 推行拍卖“四荒”使用权、租赁经营、入股合作、自愿有偿转让等形式,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经济林开发; 鼓励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的合理流动, 共同投资开发经济林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