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
一、控制测试
(一)“了解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目的不同
(1)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评价控制的设计,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2)控制测试的目的: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2.二者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同
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注会只需要抽取少量的交易进行检查,观察某几个时点,但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行时,注会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观察多个试点并检查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
3.联系
为评价控制设计和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而事实的某些分析按评估程序并非专为控制测试而设计,但可能提空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会可以考虑在评价控制设计和获取其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的同时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注会应当考虑这些审计证据是否以足以实现控制测试的目的。
(二)何时需要实施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会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是有效的。
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控制测试的性质
1.询问
2.观察
3.检查
4.重新执行(注会课本311页)
(四)控制测试的时间
1.两层含义
(熟悉-注会课本313页“关于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确定控制测试的时间”一段)(1)何时实施控制测试
(2)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
2.如何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
(1)如果未发生变化,本次可能执行控制测试,也可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但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两年。
(2)如果已发生变化,应在本期实施控制测试。
(3)对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不论该控制是否变化,都应在本期执行控制测试。
(4)应在每一次审计中都选取足够数量的部分控制进行测试,即不应将所有拟信赖控制的测试集中于某一次审计,而在之后的审计中不对任何控制进行测试。
(四)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
1.控制测试范围的确定,主要受对控制初步评价的结果的影响:
在了解控制后,如果认为相关控制风险较低,即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拟信赖程度较高,则需要更充分、适当的证据来支持这种高信赖,因此实施控制测试的范围就大。
2.确定控制测试范围的考虑因素(熟悉-注会课本316页该部分内容)
二、实质性测试
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应对识别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一)细节测试与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区别与联系?
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实质性分析程序从技术上讲仍然是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只是将该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二)在错报风险高的时候能否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
通常情况下错报风险较高时,不适宜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因为分析程序得到的证据是一种间接证据,它的证明力较弱,还需要实施细节测试取得相应的证据来相互印证。
(三)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是不是必须的?
实质性分析程序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通常针对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稳定的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况且通过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同样能找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所以实质性分析程序不是必须的。
(四)实质性程序的时间
1.是否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了解)
2.如何考虑期中审计证据
在将其中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得出的结论合理延伸至期末时,两种选择:
(1)针对剩余期间实施进一步的实质性程序;(应收账款期中函证,期中至期末的新产生部分的函证)
(2)将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结合使用;(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销售的真实性-发票到发货单+函证)
此外,如果已识别出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将期中得出的结论延伸至期末而实施的审计程序通常是无效的,注会应当考虑在期末或者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
3.如何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证据
(1)在以前审计中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通常对本期只有很弱的证据效力或没有证据效力,不足以应对本期的重大错报风险。
(2)只有当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及其相关事项未发生重大变动时,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才可能用作本期的有效审计证据。
(五)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1.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越高,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越广)
2.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越不满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越广)
——控制测试结果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1)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某一认定的控制有效运行,支持低水平的风险评估结论,对其有较高程度的信赖,则只需从实质性程序中获取较低程度的保证。
(2)如果控制测试结果表明某一认定的控制并未有效运行,不支持低水平的风险评估结论,对其不能信赖,就需要从实质性程序中获取较高程度的保证。
(六)双重目的测试
细节性测试目的——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控制测试目的——评价控制是否有效
同时实施细节性测试与控制测试(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