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5个)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审计程序——总体审计方案2个
——具体审计程序
◆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5个)
◆舞弊总体应对(4个)
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
(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或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1)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2)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更为广泛的审计证据;
(3)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的数量。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审计程序
1、总体审计方案(2个)
(1)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2)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2、总体应对措施——影响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
(1)总体审计方案针对的是“进一步审计程序”而言的概念。

(2)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为确定总体审计方案奠定了基础,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恰当选用实质性方案或综合性方案。

(3)通常情况下,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综合性方案。

(4)如果评估的是“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则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才可能有效应对评估出的某一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

(5)如果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程序未能识别出与认定相关的任何控制,或注册会计师认为控制测试很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就是适当的。

3、具体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即是否防止或发现并纠正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强调结果
控制,如果已经设计相关控制,这些控制是否正在运行,并且已设计的内部控制如果运行的话是否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评价内控设计——是否得到执行——评价内控运行有效性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在以下两种情形中应当实施控制测试: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相关说明】“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说明的是被审计单位针对某认定已经设计了相关内部控制,这些控制正在运行,而且已经设计和正在运行的控制能够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了解内控,评价内控制
1.设计,正在运行——OK
2.设计,没有……
3.没有设计/无效
2.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双重目的控制测试(教材P260)
1.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评价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2.细节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证明某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3.尽管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两者目的不同,但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实现双重目的。

◆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

3种分析程序的一种(风险评估、实质性、总体复核)
细节测试——适用于认定测试(存在、发生、计价、准确性)
实质性程序(必须)
实质性分析程序——更适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
量交易。

——收入/固定资产,与折旧存在预期关系
——非必须(成本节约角度)
序:
(1)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
(2)实质性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特别风险必须实施细节测试
1.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实质性分析程序
实质性分析程序从技术特征上讲仍然是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
评价信息,只是将该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
(一)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的目的
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
【相关链接】请结合第十三章第三节“主营业务收入实质性分析程序”理解。

(二)设计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应当考虑的因素
1.考虑针对所涉及认定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的细节测试,确定特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这些认定的适用性;
2.考虑可获得信息的来源、可比性、性质和相关性以及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评价在对已记录的金额或比率作出预期时使用数据的可靠性;
3.对已记录的金额或比率作出预期,并评价预期值是否足够精确以识别重大错报;
4.确定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且无需作进一步调查的差异额。

(三)确定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考虑
1.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鉴于实质性分析程序能够提供的精确度受到种种限制,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越谨慎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2.针对同一认定的细节测试
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

(四)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使用数据的要求
1.可获得信息的来源
数据来源的客观性或独立性愈强,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将愈高;来源不同的数据相互印证时比单一来源的数据更可靠。

2.可获得信息的可比性。

实施分析程序使用的相关数据必须具有可比性。

3.可获得信息的性质和相关性。

4.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

(五)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对接受的差异额的考虑
1.考虑重要性和计划的保证水平
可容忍错报越低,可接受的差异额越小;计划的保证水平越高,可接受的差异额越小。

2.考虑更多的审计证据
可接受的差异额越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越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获取计划的保证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