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62・现代化工ModemCheII.icalIndustw第23卷增刊2003年利盐牲高吸水牲榭脂硇研夯进展曹丽琴徐世美封顺王吉德(新疆大学化学与化I学院,新疆鸟鲁木齐830046)摘要:评莲了改善高吸水性树脂耐盐性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包括耐盐非离子型亲水基和耐盐交联荆以及耐盐离子基团的引入.高吸术性树脂与无机水凝眭、离子变欹树脂的共混等。
指出今后应改进台成方法与工艺,蜘采用固相合成、模板合成方法及盘式合成工艺,选择新的引发体系,利用物理方法如。
co及微波进行照射引发。
此外,还应重视耐盐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高暖水性树脂;耐盐性;接枝共聚中圈分类号:田317立献标识码:^文章缩号:02”一4320(2003)sl一0062—03Pr(曙嘲sofsalt-tole啪tsIIp盯absorbent耻slnscA0厶一却,盖u鼽i-榭i,删髓“n,册uvC^-出(couegeofchemig时肌dcheⅢic丑lEn画needng,Xinji肌gunive乃畸.U珊q;830046,C|Iilla)AbstHct:ManymetllodBt0i。
叩IDveⅡ”8Bhtole瑚tabdity“叫p盯止舯rbent聪8i珊a忙review耐,jncl讪Ilgllle舢Tlg0flI-e删・saltIIon.ioI血hydm出licg。
oup,枷一sahcro鸫Hnked89衄b且工ld州一BaIIionio缈up,肌dⅡ忙m试雌oftlle8uP盱ab一∞rbentresinwi血in讲g矗Ⅱi。
gdaIldjon_exch叫ge瑚inItisindicaledtll砒the如tllm咖dyBlloIlldbeconcenhtedonimPmvi“gtheprepa枷o“process姻andtechllol0盯iⅡchlding吐le础dpha8e岬Ⅱ仲sis,Ⅱ砖tcmphte8y。
l血衄i8,舳weⅡ聃山edbk竹petecI-nok科;砌ecdIlgnewre丑cdoninitiator8ys把ms,珊iI-gpbyBicalme血0d8鲫ch酗∞ComdiB60Ⅱ且T-d山eⅡlicrowaveimdia60nme山od.Funh唧。
陀,Ⅱle柏ll幻1emntInechallism幽oIddk画veⅡmo陀眦州onK卵肿rds:sup盯丑b帅由ent陀Bin;g‘anpolymed洲on;“ttnlerant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已广泛用于医疗卫生、建筑、农林园艺、土壤改良以及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Llj。
尤其是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滴水灌溉技术,配套应用高吸水性树脂,可减少灌溉水的消耗,降低植物死亡率,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生长速度。
尽管高吸水性树脂可吸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水,但当水中含盐时,其吸水率降到原来的2%一10%【2J,而高吸水性树脂的使用环境一般都有盐类存在,如土壤、尿、血等动物和人体体液,因此提高其耐盐性对其作用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般认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机理是因其吸水后形成水凝胶而产生的多孔网状结构,以及亲水基的张网作用而导致的渗透功能L3“J,盐的存在使聚合物链同性斥力减弱,也使离子浓度梯度减少,造成吸水率显著下降。
然而,目前对于高吸水性树脂的耐盐性研究并不多,且集中在丙烯酸类接枝耐盐性非离子型亲水基,其他方法报道相对较少。
1引入非离子型亲水基传统的羧基亲水基吸水量高,吸水速度快,但耐盐性差.相比而言,非离子型亲水基,如羟基、酰胺基等虽在吸水量上较为逊色,但可降低聚合物分子对盐的敏感性,从而达到耐盐目的。
1.1共聚与接枝共聚法将丙烯酸与2种非离子型单体即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羟乙酯(HEMA)用水溶液共聚法制成交联型P(AM—NaAA—lⅢMA)三元共聚高吸水性树脂l。
“,吸盐水(0.9%Nacl溶液,下同)88g/g,吸去离子水达1000g/g。
考虑到生物降解性能,顾凯等”1以淀粉、部分中和的丙烯酸(钠)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法聚台制得高吸水性树脂,该法只需反应1~2h,产品吸水率为3000倍,吸盐水率为140倍。
收稿日期:2003一01一町;修回日期:2003—05一08作者筒介:曹丽琴(1975一),女,硕士生;王吉德(1958一).男,博士,教授,从事应用化学研究.通讯联系人,∞91—85828∞,aw蛐刚@巧ued…n。
2003年曹丽琴等:耐盐性高吸水性树睹的研究进展63・为简化操作,王锡臣等【81采用盘式聚合法,以淀粉、丙烯基化合物为主要原料,在80一85℃下制得二元共聚物,吸去离子水为300—450∥g,吸0.06%cack溶液为140一160g/g,吸盐水为120~150g/g,且吸水速率快,6商n可达最大吸水率80%以上。
竺亚斌等”1利用海洋资源海藻酸钠,采用均相聚合法,与丙烯酸在一定引发剂下接枝共聚,合成耐盐性高吸水性材料。
该材料在3nlin内吸蒸馏水为250g/g,吸盐水为150g/g,在20~90℃性能稳定,且储存稳定性好。
常用的引发剂为铈盐与过硫酸盐,前者引发效率高,但价格也高,后者引发效率较低,二者都需在一定温度下引发,聚合过程又需防止过热爆聚,因而能耗较大。
吴耀明等【l驯用聚合反应自身产生热,室温下完成丙烯酸一淀粉一膨润土接枝共聚,该制品水凝胶呈中性,农林用户直接可用,耐盐性好。
郑彤等…1以微波辐射为引发热源,以再生纸浆为原料与单体丙烯酸在复合引发剂(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钾)引发下进行非均相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吸水l060g/g、吸盐水108∥g的高吸水性树脂。
1.2聚合体反应法将5%聚丙烯酸水溶液和15%聚乙烯醇水溶液充分混合,产生沉淀后过滤,将所得沉淀经干燥热处理、交联、粉碎得到粒状吸水性树脂,这种吸水性树脂耐盐性很高。
将聚丙烯酸与聚乙烯胺混合,也可有效抑制盐中毒作用L1“。
利用纤维紊或其衍生物分子中的羟基易于同酸酐起反应的特点,使纤维紊与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起醇化反应,得到纤维索黄原酸酯吸水材料。
该材料吸水仅为170g/g,但吸盐水和吸碱液(0.1%Na0H溶液)分别为160g/g和1柏g/g。
将黄原胶与聚乙烯醇(PvA)以表氯醇作交联剂起反应,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吸去离子水2400g/g,吸0.1ml/LNacl溶液l900∥g,其吸水能力和吸盐水能力均很强u“。
2引入耐盐性交联剂代替传统的环氧氯丙烷及甲醛等小分子交联剂,以一定分子质量且含亲水性基团的物质为交联剂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其耐盐性增加。
以多元醇为交联剂、丙烯酸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法合成吸水性树脂,吸生理盐水为199mL/E,吸蒸馏水为864mL/g,耐盐性高于其他交联荆所制备的产品““。
Donlar公司“51以多乙基多胺为交联剂,在碱性条件下,从交联聚琥珀酰亚胺出发制备聚天冬氨酸。
以N,N7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
由英才等LI“从聚合物分子设计观点出发,以KoH部分中和的马来酸酐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耐盐性超强吸水剂,吸水为840g/g,吸盐水为270∥g。
采用同样方法.路建美等117j以丙烯酸钠为单体合成了高吸水性丙烯酸钠一N,N’一双羟乙基丙烯酰胺交联共聚物,吸去离子水为1484∥g,吸盐水为687g/g。
3引入耐盐性离子基团在分子链中除了羧基、羟基外再导入磺酸基、磷酸基、硫酸基等可夺取多价金属离子的基团,此外再引入N时、K+等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可减少高吸水性树脂在盐溶液中的同离子效应¨“,从而提高耐盐性。
将带溴端基的氧化乙烯与聚乙烯亚胺共聚后,再季铵化得到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型高吸水性树脂,不仅在钠盐溶液中有良好的吸水性,在含ca2+、M92+、Fp+溶液中仍有相当高的吸水能力【1…。
路建美等…o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酸在微波照射引发下,进行水溶液聚合得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为l060g/g。
吸盐水为170∥g。
M.R.h曲r等川在西米淀粉接枝丙烯酸母体中引入异羟肟酸得到一种新型的吸水树脂,研究了不同淀粉基含量与吸盐水率的关系,发现淀粉基含量大,受盐的浓度的影响小,但吸盐率相对较低。
4与其他成分复配4.1与离子交换树脂并用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外层包皮,溶液中的阴离子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中的OH一发生交换,或溶液中的阳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H+发生交换,交换下来的OH一和H+中和生成水,这样可大大提高吸水性树脂在盐水中的吸收能力【220J。
4.2与无机水凝胶共混通常无机水凝胶的耐盐性较好,利用这一点,将阴离子型吸水性树脂与产生无机水凝胶物配合则形成凝胶复台体,有利于提高吸水性树脂的耐盐性.但无机水凝胶不稳定。
常用的无机水凝胶有铝、铁、锡、钛、硅及铬凝胶等。
将聚丙烯酸交联性吸水性聚合物的水溶液加入二异丙酸单仲丁醇铝(盐)可得到’64’现代化I第23卷增刊吸盐水能力达180倍的吸水性树脂。
4.3用表面活性剂对树脂进行外层包皮盐溶液中吸水倍率的下降是因为树脂内外盐浓度梯度的下降。
采用表面活性剂在制得的树脂颗粒外层包皮,此包皮层使得溶液中的盐不能进入树脂,而只允许水进入树脂内部,为水凝胶创造一个非离子环境,从而使内外离子浓度梯度不变,因此吸水倍率也不会下降。
2…。
表面活性剂可以是阴离子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阳离子型(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或2种共同使用m】。
5结束语已研制的高吸水性树脂大多对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有较高的吸水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些难题,其中之一便是耐盐性问题。
鉴于目前高吸水性树脂相关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理论指导,对于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丙烯酸系进行非离子接枝共聚上,合成方法无太大突破。
今后工作可考虑从以下方面人手:(1)改进合成方法与工艺。
目前常用溶液聚合、反相悬浮聚合,前者存在反应效率低,反应液黏稠不易控制等缺点;后者需用有机溶剂,存在毒性大与回收困难问题。
固相合成、模板合成方法及盘式合成工艺在节约能量、简化工艺上存在优势,此外生物合成方法也初见报道。
(2)选择新的引发体系。
现有的化学引发剂存在价高或效率低等问题,已有利用物理方法如。
co及微波进行照射引发的报道,此方面可望进一步拓展。
(3)重视耐盐机理的研究。
目前主要采用弹性凝胶理论及F10rry的膨胀公式,在此基础上应加强理论研究,以期作为实验的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1]邹新禧.超强吸水荆[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刘嵩,李磊.[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l,17(3):11—14[3]shnJ.ⅡuzJ.[J]POIⅢJ。
md,1998,30(7):585—588[4]刘延拣.刘京[J]高分子通报,1994,(9):18l—185[5]孙克时.李志强.张淑玲.等[J].化学与牯合,0000,(3):105一l∞.126[6]s明即chlTlicd1ndugd幅,hd.wme十曲Borbemorwg№}mknL抽I曲.“缸蚰dpI小d帅mcdmdtlleI耐[P].US6的371l,2∞l一10—16[7]顾凯,鲍浪[J]高分子材科科学与工程,1鲫3,9(4):36—39.[8]国勤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改性树脂技术研究所淀粉接枝共聚物及它的制备方法和用途[P].cN1317∞4A.200l—lO—17.[9]竺亚斌.浦炳寅[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15(6):169一170.175.[10]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室温聚合高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P]cN12嗍5A,200l一06—20[11]郑肜,王鹏,闫杰.等.[J]现代化工.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