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客源国概况马来西亚ppt课件

主要客源国概况马来西亚ppt课件

• 关于三保井也有另一传说,说挖井的是汉 丽宝公主的随从。中国皇帝把汉丽宝嫁给 马六甲的苏丹满速沙,苏丹将三保山一带 赐给公主及其随从居住,此井是他们的饮 水井。具体哪种说法准确,无人知晓。
25
26
27
三保山
• 亦称“三宝山”,又名“中国之丘”。在 三保山下有保山庙,为纪念郑和访问马六 甲而建。该庙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红墙配琉璃瓦,房顶飞檐描有彩龙戏珠的 图案,庙内供有郑和座像。三保山还拥有 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人墓地,墓地达25公 顷,有12000个坟墓,其中大多数埋葬于明 朝。
12
13
14
政党
•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最大的华人政党) • 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
15
旅游业 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16
吉双隆塔坡大楼唐人街——中式的牌楼、售货摊,来自 中吉国隆的坡的各地式标水性果建,筑各,种曾经地的方世风界味最的高中摩餐天大馆楼,(这 里现是在吉是迪隆拜坡塔有)名的夜市,一个华人的世界。
32
陈祯禄 (1883.04.05—1960.12.21 )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的创始人及第一任总会 长。早在战前卅年代,他便以马来亚人自 居,是拥有纯粹马来亚意识的马来西亚华 人。
33
34
孙悟空
35
36
37
24
郑和庙
• 郑和庙又名三保公庙,也称“宝山亭”, 于1795年为一华人首领所建,用以纪念明 朝郑和将军1409年访问马六甲,现以“三 保庙”闻名。据说建造郑和庙的砖瓦都是 从中国运过去的,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 郑和庙的院子中有郑和像,高大挺拔,英 俊潇洒,当地华人有摸郑和像相应部位得 福的信仰。
•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粤语、闽南话
和普通话的使用也比较广泛。
•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
印度教、基督教等。
7
习俗:
主要节日:元旦、开斋节(穆斯林)、春节 (华人)、哈芝节(穆斯林)、屠妖节(印 度人)、“五一”节、圣诞节、卫塞节、现 任最高元首诞辰。国庆节8月31日(1957年 )
新马泰之——
馬來西亞 篇
1
•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 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 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 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 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 黄色星。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 星象征马来西亚的13个州和政 府。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及马 来西亚与英联邦的关系──英 国国旗以蓝色为旗底,黄色象 征国家元首,红色象征勇敢, 白色象征纯净,新月象征马来 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23
红屋
红屋是一座位于市内东方的荷兰式古老建筑。这 栋古老的建筑,设有厚重的硬木以及铁链,加上 石造的厚墙,可看出荷兰泥瓦匠和木工的手艺。 它是在1650年完工,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 机构所在。只有一间房仍保留着十七世纪花雕木 制天花板。现在它被改为历史专物馆,收藏葡萄 牙人和荷兰人的纪念物品,以展览华人及马来人 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历史。
28
29
郑和下西洋
30
31
峇峇娘惹(Baba Nyonya)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在经过马六甲时,有 一部分随行人员就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定 居后和当地的马来族或其他民族的妇女通 婚。马来语中把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 峇峇”,女性后代则称“娘惹”。尔后演 变成泛指华人与马来人相融的文化,峇峇 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 或其非华人族群的影响。包括饮食文化在 内。
17
槟城
18
蛇庙又叫青龙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供
奉清水祖师——宋末抗元英雄陈昭应的法号 。
19
20
极乐寺
东南亚最大的佛寺,寺内五彩缤纷的建筑鳞次 栉比,无论是当地华人还是游客都乐于前往。
21
22
国家清真寺
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 ,也是目前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它是马 来西亚人举行国家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位于 吉隆坡繁华的中心地带,紧邻中央火车站。典 雅的环境与独特的设计,使国家清真寺不但成 为虔诚教徒朝圣的重要场所和向往胜地,也成 为饰:又宽又长,遮手盖脚且色彩鲜艳,
图案别致,样式美观。在马来西亚除皇室 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9
10
11
•居住: 在城郊和乡村,马来人的传统房子是
一种单层建筑,叫“浮脚楼”。浮脚楼的房 顶用树叶(现在也有用木板)铺盖,墙和地板 用木质材料建成。为防止潮湿,地板离地数 尺。门口放一张固定的梯子,来客必须先脱 鞋,然后拾级而上。
马来西亚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
2
•国徽
团结就是力量
3
• 地理位置
地处四洲两洋海 上交通的交会处 ,地理位置极为 重要。由马来半 岛南部的西马来 亚(简称西马)和 沙捞越与沙巴( 简称东马)三个 部分组成。
4
5
• 历史
6
•人口:2601万(2010年人口普查),马
来族占54.6%、华族占24.6%、印度人 7.3%、其他民族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