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1、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狭义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概念是指:系统记载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今天各个经济体使用基本是广义国际收支概念。

这是流量概念,国际借贷概念则强调是存量概念。

国际收支强调居民概念,即国际经济交易应该是不同国家居民之间交易,而居民除了在本国生活公民外,还含有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外国特定个人与机构,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在飞地个人、机构不计入居民范畴。

在国际收支中所强调全部经济交易大多为商品贸易、服务贸易、金融资产与商品贸易、无偿金融、商品服务转移,等等。

2、国际收支表构成IMF编写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国际收支表标准组成有经常帐户与资本和金融帐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1)经常帐户经常帐户包括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2)资本和金融帐户这一帐户下包括项目有:资本帐户、金融帐户。

另外,对于这一帐户还有一个补充信息表格。

(3)国际头寸不属于国际收支表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国际帐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平衡,其数值为等于一个经济体给予或从世界其他地方得到那部分净值。

二、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关系经常帐户反映了国内经济储蓄和投资行为。

一国国际收支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吸收来进行(吸收为C+I+G之和)。

在国际收支中,经常帐户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帐户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即可以利用金融资产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帐户赤字融资。

在国际收支表中反映是利用金融资产净流入和储备资产为经常帐户赤字融资,最终保持国内投资等于储蓄基本公式成立。

2、国际收支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从会计帐户设立角度,帐面余额由于同一笔交易必须在借方、贷方计同样金额而为0,但实际上是有盈余和赤字,即进出口余额,金融帐户流动余额等。

国际收支表在编制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一系列必须遵循规则,如只有不同国家居民之间交易才应该被记入国际收支表中,国际收支表在编制时要遵循复式簿记原则,国际收支表记录采用是全责发生制,采用是时价,国际收支表编制存在着贷方项目与借方项目,等等。

三、国际收支状况含义与经济分析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变化方向;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情况和变化;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一、国际收支失衡1、国际收支失衡含义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帐户、金融与资本帐户余额出现问题,经常帐户出现余额,靠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情况。

2、国际收支失衡类型临时性失衡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3、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困难。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本币汇率会走软,形成对于本币贬值压力。

但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本币汇率走强,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出口也会形成不利压力。

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困难,即对外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二、国际收支失衡调节若干理论1、弹性调解法弹性调节阀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口产品相对价格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

(1)分析假设条件:该经济体国民收入不变,各种资源充分就业。

出口与进口供给弹性无限。

分析变量仅仅是汇率,其余是常量。

弹性法分析不考虑资本流动,本币对外贬值货币效应忽略不计。

汇率变化是有限。

(2)弹性法调节国际汇率机制贸易逆差(进口>出口):本币对外贬值→本国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出口量上升(进口量下降)→国际收支改善;贸易顺差(进口<出口):本币对外升值→本国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下降(进口量上升)→国际收支改善(3)弹性法机制发挥作用条件各贸易国不进行贸易报复;由于涉及价格,机制产生作用先决条件是对外贬值速度快于对内贬值速度。

必须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绝对值必须大于1,也即商品进出口变化对于价格调整反应程度要大,否则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但它国进口却不会增加,结果是采用本币对外贬值国家遭受损失。

一段时间滞后,在这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贸易逆差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且本币贬值,总要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马歇尔-勒纳条件图示:倘若需求无弹性,则汇率下降并不能带来出口总量增加,结果是外汇收入减少;P P ''P 1倘若需求有足够弹性,汇率下降导致出口量足够增加,结过是外汇总收入增加。

J-为原因是出口增长需投资O6令月到BOP:Balance Of Payments(国际收支差额)(4)本币贬值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贸易条件取决于供求弹性状态,具有如下特点:如果出口与进口需求弹性大于出口与进口供给弹性,本币对外贬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如果出口与进口需求弹性小于出口与进口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出口与进口需求弹性等于出口与进口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不变。

(5)弹性分析法缺陷弹性法分析是局部分析在分析中与国民经济总体联系不好,看不出出口、进口变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在实践中采用弹性法存在着对于商品弹性实际估计,而这并不容易,因为商品种类很多,很难测算,且供求因素收到来自各方影响。

从现实来看,弹性法在假设前提中排除了货币影响是不实际,因为在经济中货币作用是非常显著。

此外,弹性法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也是有缺陷。

经济得到增长,进口也会增加。

2、吸收调解法(1)吸收调解法理论模型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出口-进口)即:()Y C I G X M=+++-()X M Y C I G-=-++可以粗略地认为X M=-;-为国际收支状况,令其为B,B X M 令C I G++为一国经济总支出即总吸收,令其为A,则有:国际收支=总收入-总支出,即B Y A=-当Y A>时,B为正值<时,B为负值Y A=时,B为零,国际收支收支平衡Y A(2)吸收法经济含义模型以国民收入和支出差额来讨论国际收支变化,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当国际收支小于总支出,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而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则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况。

吸收法在讨论本币对外贬值实际效果时,认为本币贬值会造成生产改变,进而改变吸收情况。

(3)对吸收法基本评价:吸收法基础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分析,它将国际收支状况与国民经济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克服了局部均衡分析固有局限性。

调整国民收入Y,是改善国际收支较好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生产能力,当存在资源闲置时,也就是经济资源进一步实现充分就业,或者生产结构在重新配置中将得到改进,有资源转而用于出口或进口替代。

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限制,若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

减少吸收A或提高收入Y,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问题,因为资源重新配置,即资源流向出口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并非一蹴而就,很难马上见效。

吸收法侧重了商品市场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作用,如果货币需求远大于供给,在逆差时调整较为困难。

另外,在吸收法中,资本项目内容并未予以考虑。

3、货币调解法(1)货币法假设条件该经济体处于长期资源充分就业状态,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函数。

国际市场中存在着同一价格律,即经济体价格与利率接近于世界市场价格与利率;货币供给变化不影响实物生产。

(2)货币法简单模型货币供给公式:()s M m D F =+货币需求公式:d M kPY =货币市场均衡:s d M M =其中:s M 为货币供给;d M 为货币需求;P 为国内物价水平;Y 为实际国民收入;D 为基础货币中本国部分(可视为国内信贷规模); F 基础货币中国外部分(即国际储备量); 另外,m 为货币乘数;k 为常数。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体货币供给会恒等于货币需求,而在乙定时期内,经济名义货币供给与名义货币需求不相等时,便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

如果经济中名义货币供给超过名义货币需求,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反之,如果经济中名义货币供给小于名义货币需求之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s M m D F =+s M mD mF =+如果令1m =, 即货币乘数为1,则有:s M D F =+如果将国际储备F 看成为进出口差额与净长期资本流动之和,变换后则有:s M D F -=F 取决于s M 与D 之间关系。

(3)货币法政策意义与评价货币法相信国际收支自动恢复机制。

货币法提醒人们注重一个经济体内部通货膨胀影响。

货币法主张采用灵活汇率措施。

从理论角度看,货币法将国际收支调整从过去注重经常项目转移到整个国际收支,这具有很好意义。

但是,货币法基础货币数量论自身存在不足,在实质经济与货币现象之间关系上与其他经济学派有非常不同看法。

而且,货币法假设前提中一些提法较为苛刻,与经济现实有一定差距。

三、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其他调节措施(一)外汇管制(二)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其他政策措施(三)进出口严格审批制(四)实行贸易超保护主义(五)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