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山水散文的意境篇一: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醉翁亭记》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描写他谪居滁州的闲适情思,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学习和借鉴他的优美意境对学生古典文学的赏析大有裨益。
优秀的散文应该创设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范畴,是浸润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
风光秀丽的图画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赏心悦目。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乐”字,醉中之乐,它是文章的主线,联缀各幅画面。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表达了纵情林木,醉意山水之意,这也是作者的真意。
因此,作者凭借神奇的“意”渲染了优美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意相融,意与境相谐。
可以说,《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作者独运匠心,画龙点睛,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山水相映之美。
欧阳修妙笔下的醉翁亭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
群山相衬,一泉环绕而过,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别具一番风光。
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
有泉,则亭阁闻名。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副画中,山水亭阁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造了山水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第二,朝暮变化之美。
欧阳修描写的醉翁亭朝暮变化景色有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郁郁葱葱的林木被薄纱般的雾气所笼罩,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雾散露消,一片清新翠绿。
傍晚,日薄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运用传神之笔,勾勒出山间朝暮的不同美景。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美;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雾之气。
景色变幻,色调有别,观察既深且细,妙笔生花,再现了山间早晚景色相异之境。
第三,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进一步挥洒笔墨,描绘四季景色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儿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这四时也”,的确是传神之笔。
作者精心选取最富有韵味的景色: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秋风萧瑟,枫叶霜红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春光如晦映衬了秋色萧刹,夏叶繁茂映衬了冬日寒冽,营造了四季景色变幻之境。
第四,动静对比之美。
欧阳修描写景物的动静,不拘泥于一种笔致,不局限于一式情态。
首先是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秀丽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醒目,泉声淙淙悦耳,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繁密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其次是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静态,人影散乱是动态,静的景物和动的人群彼此映衬。
最后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修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而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嚣之动,对比太守颓然之静,动静相宜,生趣盎然。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富有诗情画意。
因此,这篇散文绘声绘色,寓情于景,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趣,意境优美。
篇二: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1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一、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1、抒情托物言志古代抒情散文是采用散文的形式,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
因此,有人称它为“抒情言志散文”。
它“以抒发感情、表现怀抱为中心。
首先,它往往是对国事家事,有感于中而发之为文,故抒情言志是交互为用的。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代表性作品。
不过《岳阳楼记》是托景物以言志,在古代文体中属于“台阁名胜记”一类,略近于游记,所以不是抒情散文的常品。
常见的抒情散文则每每表现为托物言志。
它讴歌赞美或欣赏咏叹一种东西,这东西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
有生命的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无生命的如一条河流,一座建筑。
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
这样的例子,在古今散文中是举不胜举的。
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写的是被人扭曲的梅:“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性被扭曲的感慨。
他要“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疗梅”固然也是他的一种愿望,而其意决不止此,他没有明说,但读者能默会到,那就是“疗人”,他要以解除人的束缚迫害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托疗梅以言疗人之志,就是这篇散文的本旨。
2、情景动人心弦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
“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
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3、景象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
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4、语言妙笔生花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古代抒情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
如果抒情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叙写的内容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
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
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古代抒情散文中的绝品。
二、古代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1、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情感古诗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写景抒情散文中有很多经典名句,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一居士《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等等,读来朗朗上口,而这些语句也往往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想准确的把握作者情感,熟练的诵读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词句意义的基础上去诵读,让他们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2、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历史唯物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用之于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既然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
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
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
这就是知人论文。
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那是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的。
3、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文以载道,文可示情,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见”方为佳作。
在阅读古代散文时唯有意会一“情”字,文章才没白学,作者才如在眼前。
我们应在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后沉浸在文章中去,熟读成诵,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古代作家在文中着力向世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
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
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古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
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4、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古代抒情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