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黄松筠内容提要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多民族文化不平衡性中国东北是相对于中国中原的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近现代史上,是指今日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而言。
自夏商周以来,这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居住着众多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因此,对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而且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不无益处的。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划分标准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
2004年在山东举行的14省区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许多的有益见解,但有些提法也很值得商榷,有的提法甚至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必要予以澄清。
这是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认为: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综合作用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0¹。
这种提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问题在于:有的学者在谈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0的时候,紧接着就说:/但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0人们不仅要问: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竟然/主要有两个0,那么,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呢?这是探讨地域文化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准确地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人所共知:/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0º笔者认为:在促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众多要素0中,起首要作用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
这种提法,并不否认人文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为了说明社会人文因素是在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挥作用的。
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是探讨在特定的地域,人们是在怎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的环境下,以怎样的方式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过着怎样的经济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生活,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诚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治的、军事的等诸多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予以很大的(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说社会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的作用。
把社会人文因素与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并列为/起关键作用0的因素,这不仅无助于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实质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反而只能徒添一些混乱。
所谓/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一说,即是其中的一例。
关于地域文化划分标准,研讨会的5综述6把与会学者所提出的三种观点,概括为/划分标准的多重性0,即/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0(如岭南文化、西域文化、关东文化)、/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如草原文化、绿洲文化、海岛文化)、/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0(如齐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
»164人们所说的/划分标准0,一般是指事物的/分类标准0,它是按照事物的内容进行区分的。
5综述6所列举的三种说法,唯有第二种/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0,是依据地域文化的内容(草原、绿洲、海岛)进行划分和命名的,可以闻其名而知其实。
其余两种的/以地理相对方位0和/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划分,实际上只是对地域文化的/命名0,而不是/分类0。
这后两种中,按地理相对方位命名,毕竟含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使人们凭借自己的自然地理知识想见其地域文化的内容;而第三种的/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0进行命名,人们无法从古国疆域中直接了解其内容,完全不符合按内容进行分类的原则。
以/古国0命名的地域文化,我们也只能主要依据其疆域之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如齐国的背负大海、巴蜀的群山环抱与成都盆地、楚国的面对大江与环抱云梦洞庭)来认识其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风貌。
二、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总体上看来,东部的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相连,小兴安岭的北端又与大兴安岭相接,偏西南走向,南端至西辽河上游,从而形成了一个坐北向南的马蹄形的高山山地。
大兴安岭的西侧是蒙古草原,长白山地的南端是其余脉千山山脉及面向渤海和黄海的辽东半岛丘陵。
而马蹄形的高山山地和辽东半岛丘陵所环抱的东北地区中部,便是总面积多达35万平方公里的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大平原。
其中,松嫩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是这一地区由南至北的三大河流。
南部的渤海、黄海的海岸线,全长2718公里。
东北地区的气候,分别属于暖温带、温带、亚寒带气候。
南部与北部的气温相差很大。
东北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矿藏储量丰富(如石油、煤、铁、有色金属、黄金、金刚石、石墨等),植被茂密(森林总面积约180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西部是蒙古草原的组成部分)、盛产粮食作物(大豆、小麦、玉米等,是中国的大粮仓之一),经济作物(甜菜、亚麻以及温带水果等)以及经济价值很高野生动植物资源闻名中外(如紫貂、水獭、鹿茸、人参、蕨菜、木耳、蘑菇、松子等),内河湖泊的淡水鱼类与沿海的渔类水产也十分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夏商到清末的四千余年间,由于东北社会一直处于/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循环0¼之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被完好地保护到近现代,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也是少见的。
上述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形地貌,又可以概括为中部平原地区、东部山地地区、西部草原地区和南部辽东半岛丘陵地区的四大地理板块。
和这四大地理板块相联系的是农耕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和农、牧、渔综合经济的四大经济类型。
和这四大经济类型相联系的,是东北地区的汉族、东胡、秽貊、肃慎的四大族系。
这一历史事实不仅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共性,也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
东北地域文化,无疑是中国地域文化的百花园中夺目的奇葩之一。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表现在与东北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的上述方面,还体现在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等以下四个方面,现论述如下:三、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所谓多民族文化聚合,是就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而言。
而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应首举多民族文化的聚合。
民族这一概念,是由几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
其中,共同的地域是其首要因素。
正是在共同的地域之上,主要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同,因而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从而产生了共同的语言,随之又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习俗。
可见,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文化习俗这一序列,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
在这一链条上,共同的地域无疑是首要的环节。
人们日常所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0,这与在学术上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进行的探讨和认识,在实质上所揭示的是同一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域文化往往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或某些民族文化的聚合。
特定的地域文化,它可以按区域内部的地理方位加以划分,分别加以叙述;也可以按照居民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依其经济类型(如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划分为不同经济区域,予以说明;更可以按照居民的不同族属,划分为不同的族系,从不同的民族文化角度进行必要的考察。
以上按照地理方位、经济类型、民族族属的不同划分和所进行的考察,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所得到的认识有助于综合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不同民族文化的聚合,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但是聚合与融合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说东北地域文化是由诸多民族文化的不同因要素所构成,是对不同时期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静态的考察,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后者是讲民族文化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从东北地域文化的横断面作动态的考察,揭示东北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165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从历史上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聚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貊系民族、东胡系民族和汉民族四大族系文化所构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族系所包含的民族,无论在称谓上或文化特色上,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
但是,自商周特别是自战国后期以来,一直到晚清的两千多年中,这四大族系的分布区域、经济类型和文化特色,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从民族分布来看,肃慎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下游,秽貊系民族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松嫩平原,东胡系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蒙古草原,汉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辽西、辽东地区。
从经济类型来看,肃慎系民族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日益有所增加;秽貊系民族是以渔猎兼营农牧的综合型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后来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也是日益有所增加;东胡系民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兼营农业;汉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也以畜牧和渔猎为其经济生活的补充。
从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从民族性格来看,肃慎系民族的粗犷豪放,勇武为荣,武功文治,开放好学;秽貊系民族的好让不争,讲究礼仪,性情凶急,勇猛好斗;东胡系民族的骑射为本,骁勇剽悍,粗犷豪放,坦诚率直;汉民族的温文尔雅,礼义为重,重文讲武,宽大为怀。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东北四大族系文化上述的不同要素表明,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或者说多民族文化的聚合,它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不仅揭示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也概括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
由四大族系的民族文化,长期以共存的方式来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在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是颇具特色的。
四、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所谓多元文化类型的共处与并存,讲的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这种多元文化类型的并存,体现在东北地域文化的诸多层面。
就东北地区的内部而言,它是由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或加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九个部分的不同地域所组成的,每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也就是说,从地理方位上看,这一文化是以多元的内容为其存在形式的。
从经济类型上看,东北地域文化包含有渔猎经济类型、游牧经济类型、农业经济类型、渔猎农牧综合经济类型,因而在经济类型上看也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