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编制组二零一四年六月项目名称: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项目统一编号:2013-94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编制组主要成员:申文明、肖如林、付卓、熊文成、史园莉、曹飞、於方、贾倩、杨茂华、林星杰、白飞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朱静标准处项目负责人:应蓉蓉目 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编制过程 (1)2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3)2.1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3)2.2督促落实尾矿库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力保障 (3)2.3指导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环境安全监管职责的迫切需要 (3)3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4)3.1标准编制的依据 (4)3.2标准编制的原则 (5)4标准技术方法确定 (6)4.1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 (6)4.2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的研究 (8)4.3相关调研与交流 (21)4.4专家意见征集 (22)4.5实践验证与应用 (22)5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24)5.1标准适用范围 (24)5.2术语和定义 (24)5.3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准备 (25)5.4环境风险预判别 (26)5.5评价指标体系 (26)5.6评估方法 (30)5.7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危险因素识别 (32)5.8环境风险分析 (32)5.9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文件编制 (32)6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33)《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尾矿库是矿山选矿厂重要的生产设施,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高势能、高危害性的危险源与环境风险源。
其尾矿及尾矿水中常含有重金属、化学药剂等有毒有害物质,一旦事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人群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我国是尾矿库大国,各种自然、人为的不利因素时刻威胁着尾矿库的安全,同时也对周边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频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是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与监管,提高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但目前在环境保护领域,尚未建立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分类的技术方法。
为了能更准确的掌握尾矿库的环境风险状况,指导尾矿库企业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防控与监管,提高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必要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以及基于环境风险的分级分类方法。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3-94,项目由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持承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协作承担。
项目开展过程中得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大力支持。
1.2编制过程2011年5月,在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委托下开展了“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分类技术方法研究”项目研究,旨在指导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掌握尾矿库环境风险信息,并在分级分类基础上进行差别化管理。
2011年底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单位在总结国内外技术指南和方法、赴尾矿库现场调研、咨询专家等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分类技术方法》初稿。
2012年5月,以张家口市尾矿库环境风险信息试填报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实践,并对《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分类技术方法》的相关指标和参数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完善。
2012年8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分类技术方法(讨论稿)》进行评审,并做相应修改。
一方面为使本标准的名称与内容更贴切,另一方面与环境影响评价中风险评价相区分,经过多次会议的交流讨论,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及相关领域专家一致建议将本标准的名称由“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改为“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为此,2012年10月,在总结全国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中尾矿库情况的基础上,将名称修改为《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并规定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由尾矿库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同时作为指导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行差别化、科学化监管的依据。
2012年11-12月,先后深入河北、内蒙古、贵州、陕西、云南、江西等多省区进行尾矿库现场调研,听取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尾矿库企业代表关于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加强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对《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做进一步修改。
2013年2月-6月,根据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经过多次交流讨论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初稿)》。
2013年6月14日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进一步根据专家意见修改。
2013年7月-9月,围绕指标选取、指标权重、指标评分等多方面内容,征求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试评稿)》。
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河北承德、湖南郴州、广西河池等地,按照《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试评稿)》对典型尾矿库进行了试评估,并根据相关试验情况对技术方法进行修改完善。
同时,按照201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要求,对技术方法进行了修改完善。
2014年3月,在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所的组织下,邀请了管理应用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等对技术方法进行了开题论证。
与会专家对《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和指导,肯定了技术方法,并给出了相关修改建议,尤其是对其中关于技术方法与管理部门的结合、技术方法的名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相关意见。
2014年3-4月基于开题中专家的相关修改建议和意见,对技术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和试验验证(广西)。
2014年4月,在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的组织下召开司务会讨论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征求意见稿)》。
2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2.1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尾矿库企业应当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
这些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相关技术方法的指引下,深入分析尾矿库环境风险,充分了解尾矿库危险因素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
因此,制定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是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基础。
2.2督促落实尾矿库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力保障当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于尾矿库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要求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技术规范或标准,导致部分尾矿库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突出表现为只关心安全,不关心环保,对环境安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频繁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还有部分企业虽对强化尾矿库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在日常工作中不知道从何着手做好环境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等。
为此,有必要制定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督促落实尾矿库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
2.3指导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切实履行环境安全监管职责的迫切需要部分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监管力量有限,尾矿库的管理工作应全部由安监部门负责,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甚至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尾矿库放任不管,导致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还有部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应当重点监管的尾矿库和监管范围把握不清,把干滩长度、浸润线是否符合标准等本应安监部门监管的内容纳入到环境监管中,导致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
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明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重点监管的尾矿库和监管范围,指导地方切实履行环境安全监管职责。
3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3.1标准编制的依据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5085.3-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T 14848-9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HJ 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6-201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T 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338-200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T/T 299-2007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AQ 2006-2005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主席令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劳动部令第4号)《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国家环保局令第11号)《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 (环办[2010]138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2标准编制的原则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在综合考虑:1)适用性、可操作性原则,2)科学性、先进性原则,3)经济技术可行性原则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着重采取了以下原则:(1)突出环境管理特点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尾矿和尾矿水成分、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以及环境保护各项要求落实情况是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