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技术试题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1、窝产仔数与断奶窝重前者指母猪每胎生产的产仔总数,包括产活仔数、死产、死胎与木乃伊数。
后者指仔猪断奶时全窝仔猪的总重量,包括寄养仔猪在内。
2、相食症指猪相互咬食的现象,是肉猪生产中(特别幼猪阶段)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
3、繁育体系是指以育种场为核心,繁殖场为中介和商品场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繁育体系。
该体系能按照统一育种计划把核心群的育种改良成果迅速传递到商品场,与商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运营体系,称为完整的繁育体系。
4、直线肥育法是根据肉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营养需要的特点,肥育全期实行丰富饲养的肥育方式。
5、现代化养猪是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养猪的统称。
内涵包括养猪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大化、生产操作机械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及产品规格化。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因经济用途不同,猪可分为(脂肪型)、(肉用型)、(肉脂兼用)三种类型。
我国的东北民猪和哈白猪属于(兼用)型品种猪,而外引的长白猪与杜洛克则为(肉用)型品种猪。
2、母猪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发情持续期为(2--5)天;适时配种时间应为发情后的(20—36)小时,但因猪的品种类型及年龄不同而应有所差异。
一般的配种原则是,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
3、科学养猪要求对不同年龄、性别及生理阶段的猪,要根据其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采用不同的日粮及饲养方式。
按照这一要求,生产上对初次配种的妊娠母猪通常应采用(步步高)的饲养方式;对产后体况较为瘦弱的泌乳期母猪则宜采用(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
4、在肉猪生产中,如果有良好的饲料与环境条件,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获得高的日增重,而不过分强调瘦肉率,这种情况下最佳的肥育方式应为(直线肥育法)。
5、在养猪生产中,种公猪的用途是(为母猪配种)。
为保证配种质量,在合理饲养基础上,应特别强调(合理利用)。
其配种次数,初次参加配种的青年公猪应为每天(1)次,一周最多不能超过(7)次;成年公猪每天配种最多不能超过(2)次,每周最好给(1—2)天的休息时间,不参加配种。
三、比较区别(共20分,每小题5分)1、单次配种与重复配种(5分) 二者皆为配种方式。
前者指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只用一头公猪配种一次(1分),优点是节约公猪,但使用不当受胎率低(1.5分)。
后者是在一个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先后配两次(1分),优点是配种受胎率较高,但公猪利用强度加大,繁殖成本升高(1.5分)。
2、寄养与并窝(5分) 在仔猪培育过程中,把出生后缺奶或无奶的孤儿猪及超生多余的仔猪过寄给另一头或几头母猪带养称为寄养(1分),目的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1.5分);而并窝则是把两窝或两窝以上同胞少的仔猪合并起来,交给一头产奶多、母性强的母猪哺育,其它母猪催情配种(1分),目的是缩短母猪的生产周期,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1.5分)。
3、出栏率与商品率(5分) 前者指年内出栏肉猪头数占上年末或本年初存栏猪头数的百分比(1分),是反映母猪年生产力、肉猪产肉力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1.5分);后者是指年内出售的肉猪头数占年内出栏肉猪头数的百分比(1分),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养猪场的发展水平(1.5分)。
4、常规断奶与早期断奶(5分) 前者指过去养猪生产上通常采用的仔猪双月(60天)断奶;当仔猪哺乳天数少于60天时,一般都可称为早期断奶(2分)。
早期断奶的具体时间,在国外通常为2—3周龄(1.5分),而国内则多在3---5周龄断奶(1.5分)。
四、简答题(共10分)1、仔猪的生理特点(4分)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调解能力差,行动不灵活、反应不灵敏(1分)1缺乏自动免疫能力,易患病;(1分)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1分)生长发育速度快,物质代谢旺盛。
(1分)2、种公猪淘汰的基本原则(6分)答:主要本着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生殖器官疾患,几治不愈者;(0.5)精液品质不佳,如:精子活力在0.5以下,浓度在0.8以下,畸形率在18%以上者;(1分)有肢蹄疾患,难以治愈,不能正常爬跨配种者;(1分)配种受胎率低于50%者;体况过瘦,难以恢复,或因其它疾病丧失配种能力者;(1分)连续使用3年以上,性机能明显下降的老龄公猪;(1分)有严重恶癖,如咬人者。
(0.5)有以上情况之一,便属应淘汰之列。
五、综述题(20分)何为初生仔猪?为何要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综述初生仔猪护理的主要环节?答:1、初生仔猪是指生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是仔猪死亡率最高的阶段。
(1分)2、初生仔猪具备仔猪的所有生理特点(第四大题第1小题)(1分);此期护理不当,极易导致被冻死、压死、踩死、饿死,或患病死亡(3.5)。
因此,要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就必须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
(0.5分)3、初生仔猪护理主要环节如下:(14分)做好保温工作(2分)固定奶头,早吃初乳(3分)加强看护,防止踩压死亡(3分)实行寄养、并窝及人工哺育(4分)补充微量元素包括补充铁、硒、铜等。
(2分)对弱仔及受冻仔猪进行及时抢救,以提高其成活率。
(2分)六、分析应用题:(15分)何为母猪的单产经济效益?它由哪些方面的因素决定?试应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提出提高母猪单产经济效益的措施。
答:1、母猪单产经济效益可理解为:在一个生产周期或生产年度中,母猪的平均断奶窝重及全窝肥育生产猪肉的总重。
完成这两项指标所获得的效益高低,谓之母猪单产经济效益。
(3 2、母猪单产经济效益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共4分)母猪是否高产多产:反映指标为母猪年产窝数和窝产仔数的高低;(1分)仔猪是否多活全壮:反映指标为产活仔数、仔猪断奶成活数与成活率的高低;(1分)肉猪是否长得快:反映指标为母猪全年断奶窝重、肉猪(6月龄)商品窝大小;(1分)生产瘦肉多少:反映指标为瘦肉产量与瘦肉率的高低。
(1分)除去市场营销和管理因素,生产中上述指标完成得如何,是决定母猪单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分析,要提高母猪单产经济效益,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共8分)提高母猪每产和全年的断奶窝重(2分) 为此要选好种猪,同时加强对后备猪的培育;抓好种公猪和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及配种工作;搞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及接产工作;做好泌乳母猪饲管及仔猪的养护工作。
由此保证获得尽可能高的产仔数、仔猪出生重及断奶窝重。
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 (2分) 措施一是实行早期断奶;二是采用泌乳期配种;三是做好种猪饲养管理及繁殖配种工作,提高一次配种受胎率。
以此缩短母猪的生产周期,增加年产窝数。
提高肉猪生长速度(2分) 为此要选择肉用性能好的品种开展经济杂交,并采用适当的育肥方式和最佳屠宰年龄,同时做好肉猪的各项饲养管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猪生长潜力。
提高肉猪胴体瘦肉率 (2分) 其措施一是重视对胴体瘦肉率的选择;二是正确开展经济杂交;三是控制营养水平;四是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五是适当提早屠宰年龄。
以上措施均可提高肉猪胴体瘦肉率,从而提高瘦肉的产量。
100 头母猪的猪场所需各种猪栏数的计算,首先确定10 条工艺原则和指标:①母猪每年产2窝,每窝断奶育活10 头仔猪。
②母猪由断奶到再发情为2l 天。
③母猪妊娠期114 天,分娩前4 天移往分娩哺乳栏,所以母猪妊娠期只有110天养在妊娠母猪栏。
④母猪妊娠期最后4 天在分娩哺乳栏。
⑤仔猪28 天断奶,即母猪这28 天在分娩哺乳栏。
⑥保育期猪由28 天养到56 天,也需28 天。
⑦保育猪离开保育舍,体重假设为14 公斤。
⑧肉猪出售体重假设为95 公斤。
⑨每一批猪离开某一阶段猪栏到下一批猪进同一猪栏,中间相隔5 天以供清洗消毒之用。
⑩每一阶段猪栏都较计算数多10%,亦即所得数乘以1.1 倍(2)各类猪舍栋数:求得各类猪栏的数量后,再根据各类猪栏的规格及排粪沟、走道、饲养员值班室的规格,即可计算出各类猪舍的建筑尺寸和需要的栋数。
(3)各类猪舍布局: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将各类猪舍在生产区内做出平面布局安排。
为管理方便,缩短转群距离,应以分娩舍为中心,保育舍靠近分娩舍,幼猪舍靠近保育舍,肥猪舍再挨着幼猪舍,妊娠(配种)舍也应靠近分娩舍。
间的间距,没有规定标准,需考虑防火、走车、通风的需要,结合具体场地确定(10-20米)。
4.猪舍内部规划猪舍内部规划需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决定。
建设一个大型工厂化养猪场是很复杂的,猪舍内部布置和设备,牵涉的细节很多,需要多考察几个场家,取长补短,综合分析比较,再做出详细设计要求。
大型工厂化养猪场在总体布局上至少应包括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管理与生活区。
(1)生产区∶包括各种猪舍、消毒室(更衣、洗澡、消毒)、消毒池、药房、兽医室、病死猪处理室、出猪台、维修及仓库、值班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等。
(2)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厂及仓库、水塔、水井房、锅炉房、变电所、车库、屠宰加工厂、修配厂等。
(3)管理与生活区:包括办公、食堂、职工宿舍等。
管理与生活区应建在高处、上风处,生产辅助区按有利防疫和便于与生产区配合布置。
四阶段饲养工艺。
(1)配种妊娠阶段。
在此阶段母猪要完成配种并度过妊娠期。
配种约需1周,妊娠期16.5周,母猪产前提前一周进入产房。
母猪在配种妊娠舍饲养16~17周。
如猪场规模较大,可把空怀和妊娠分为两个阶段,空怀母猪在一周左右时间完成配种,然后观察四周,确定妊娠后(可采用公猪试情或妊娠诊断仪)转入妊娠猪舍,没有配准的转入下批继续参加配种。
(2)产仔哺乳阶段。
同一周配准的母猪,要按预产期最早的母猪,提前一周同批进入产房,在此阶段要完成分娩和对仔猪的哺育,哺育期为5周(或4周),母猪在产房饲养6周(或5周 ),断奶后仔猪转入下一阶段饲养,母猪回到空怀母猪舍参加下一个繁殖周期的配种。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
仔猪断奶后,同批转入仔猪培育舍,在培育舍饲养5~6周,体重达15~25千克以上。
这时幼猪已对外界环境条件有了相当的适应能力,再共同转入育肥舍进行育肥。
(4)育肥阶段。
由育仔舍(仔培舍)转入育肥舍的所有猪只,按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求饲养,共饲养15周,体重达90千克时,即可上市出售。
育肥阶段也可按猪场条件分成为中猪舍和大猪舍,这样更利于猪的生长。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饲养,当生产走入正轨之后,就可以实现每周都有母猪配种、分娩、仔猪断奶和商品猪出售,从而形成工厂化饲养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