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第一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概况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到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

目前,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人数正逐届增多,参赛人数从1993年第一届的600余名增加到2003年第六届的9600余名。

2011年参赛人数总共32946人,其中本科27279人参赛,专科5667人参赛。

本科9083个参赛团队,专科1889个参赛团队。

现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越来越成为有关高校检验教学改革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试金石”,竞赛证书成为衡量学生科研素质的一个重要元素。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的方式,竞赛时间为连续的4个白天和3个晚上。

竞赛采用“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以3人为一队组队参赛,从5—6道竞赛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竞赛期间学生可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本队成员集中商讨,分工协作,以队为基本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完成设计、制作、调试工作,并写出设计报告。

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个专业、多门课程,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3. 边疆高校大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重要意义3.1由边疆地区创新型人才引聚难的困境看大学生参赛的重要性西南边疆地区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纳贤聚才的力度强劲,但是由于西南边疆地区人才中介机构资质不高,信息合作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信息搜集能力薄弱,沟通传导系统缺陷较大,提供高层次人才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致普遍存在人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人才交易成本高位运行的状况。

目前, 西南边疆地区重点领域需要的核心骨干类人才和高级技工基本上是通过企业前身的业务网络来获得,引人成本很高、效率也较低;引进国外智力渠道更是单一,除了官方,没有其他的渠道,造成了整个西南边疆地区人才的奇缺[7]。

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倡导并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1994年的首届试点到2013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1届,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高校高层次学科竞赛之一,通过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与参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的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的与用人单位对接,可以弥补西南边疆地区技术型人才稀缺的空位,同时降低了人才的引用成本,从另一方面来说提升了区域高技术人才的竞争力[2]。

3.2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也有实际制作,可以全面地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

竞赛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

竞赛的目的是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新条件。

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体力的一个极大挑战,在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

竞赛使那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这些学生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竞赛的锻炼,在综合素质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造就新一代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特殊形式的“考试”。

可以看出,它对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完善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绝非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可以比拟和替代的。

对于云南来说,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无疑是为培养本地创新型人才注入了一剂良药。

第二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是边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1.1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根据所要设计的作品,需要解决在设计制作中的各种问题,这样就会去思考,想出各种解决的方案,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文献学习很多新的知识,但有时有些问题找不到任何参考文献资料,这时只有进行创新设计。

设计中常常一个作品要用到许多方面的知识,有的既有光学部分的东西,又涉及机械结构设计及电路的控制,这就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器件的制作。

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多学科进行融合,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提高了学生元器件的识别、电子焊接等些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软硬件使用能力。

这些实践经验和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

电子设计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一个需要参赛选手综合几方面的能力来设计、制作完成、有特定功能的电路竞赛。

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

它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电子设计竞赛的竞赛题目一般都是模拟现实社会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知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这要求学生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一个从事硬件的设计,一个从事软件的设计,一个要制作PCB版与文档的整理。

这样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是高职学院自身发展的要求。

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涵理念、内容、制度、技术四个方面。

理念是创新的根本,内容是创新的核心,制度是创新的保障,技术是创新的手段。

各高职学院必须在深刻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使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保障。

过去传统的刚性化、封闭式培养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必须打破这种封闭式模式,打破囿于教师、囿于学校的教育空间概念,课堂要向社会延伸,向企业延伸,向岗位延伸。

要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做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技能型创新人才。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正式比赛过程中,要求3位学生组成一组4天内完成作品的设计,对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

比赛中涉及到电路硬件的制作、软件的设计和报告的写作,必须要求每组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否则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通过正式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

团队合作的作风不仅对于竞赛的取胜至关重要,也是今后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良好素质。

一般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高竞技的比赛,比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

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而不能顺利解决时,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首先让他们坚定信心,然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心理和技术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暑假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冒着酷暑来学校为学生讲课及制作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仅给学生制定设计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工作。

尤其竞赛中4天,许多指导教师4个通宵坚持岗位,有的甚至带病工作。

学生参加竞赛可以获得各种荣誉,而指导教师却是幕后英雄。

指导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对学生的影响是课堂教育方式无法相比的。

2.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已然成为如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

近年来,云南省各大高校相继大规模扩招,使得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学堂,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与此同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提供给毕业生一个相对灵活的择业就业空间,更大更广的空间反而造成了毕业生们盲目感,诸多问题导致了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高于如今社会的需求量,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2009年是我省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压力最大、困难最多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6.6%,年终就业率达到93.3%,全省专科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5.2%,高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5.1%,研究生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4.2%。

2010年年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近15万人,7月份就业率达到了70.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

2012年,云南省毕业生达127899人(其中研究生8110人,本科生59626人,专科生60163人),比2011年增加12062人,增幅达10.4%。

2012年云南省有高校毕业生127897人,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85.1%,年终就业率96.3%。

2013年,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3.8万人,截至2013年9月1日,云南省应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6.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省就业率呈现逐年小幅上升的趋势。

事实上,除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就业率比较高以外,其他院校初次就业率都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3重压力下,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

另外,云南省高等教育效益外溢现象严重,云南高校培养的部分毕业生没有为云南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而是流向其他省份或地区,而其他省份或地区培养的毕业生进入云南就业的又比较少,在毕业生们苦恼着就业困难的同时,社会上却也有不少的用人单位犯愁聘用不到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市场上对高端、尖端职业的人才需求极度匮乏。

2014年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5.4万人,比2013年增加1.64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