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之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

中考之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

专题十四文言文对比阅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11义乌)(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 选贤与.(通“举”,选拔)能 (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3) 故.(所以)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点拨:注意“与”是通假字,“恶”读“wù”,“故”是个常用字平时要积累,“属”一词多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点拨:注意“交通”是古今异义。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11金华、丽水)(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我⑶相与步于.中庭于.:在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

“念”“余”“于”都是常用词语,平时多积累。

5.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

(1)运用比喻写月光的空明澄澈。

(2)写水天一色的雪景。

6.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整体理解。

抓住文段的关键词语作答,充分参考表格中所给的提示,语言要简洁。

三、(11河南)(共11分)(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潭中直可.百许可.:大约(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斗折点拨:这两个词都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词语。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意思对即可。

2分)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分)(共3分)点拨:《小石潭记》的作者心情发生的变化,从“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变化比较明显。

1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共4分)点拨:文段一突出水的“清”,用侧面描写的方式,主要借助于写游鱼完成;文段二则写出了水的“碧”,直接描写,使用了若干个比喻。

四、(11滨州)(10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点拨:考查句子语感和朗读的节奏。

要把握节奏先要了解句意。

本句的意思是“抄录完毕,跑去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

”节奏很清楚。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余幼时即嗜.学嗜:爱好(2)弗.之怠弗:不(3)宋濂尝.与客饮尝:曾经(4)间问群臣臧.否臧:善,好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臧”可以联系《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一句。

其他三个都是常用词,平时注意积累。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注意“以是”“假”“因”“得”的意思。

(2)注意“诚”“然”的意思。

1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提示: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

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抓住“嗜学”“手自笔录”“遍观群书”等内容来作答。

【乙】文抓住“濂具以实对”等内容作答。

附【乙】文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五、(11东营)(8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牢固状。

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相合。

⑥隆:高。

⑦谅:确实。

⑧固:鄙视。

⑨取:取法。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④甘冒霜而停.雪停:使(雪)停止。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这几个词有一定的难度。

“之”句中助词,无实意,不译。

“盘簿”修饰“埋根”,用“而”来连接。

“亵”初中课文中不常用,“停”是使动用法。

1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

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点拨: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即可。

17.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

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

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评分:对喜欢莲、寒松原因的分析各占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抓住“莲”与“寒松”各自的品质和作者寄寓的思想来作答。

18.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