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1

《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设想:阅读,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之一。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认知,而要强化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引导并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去创造意义。

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我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只字不提作者、背景、评价等相关材料。

紧接着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讨论,目的就是不想让现成的或教师的结论左右学生的思维。

我想听一听学生原汁原味的情感认知。

下面,就是讨论课的情形。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孔雀东南飞》,大家对《孔雀东南飞》是不是有了点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印象啊?生:是。

(异口同声)师:好。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猜一猜、说一说《孔雀东南飞》。

生:“猜一猜”?(有同学疑虑地说)师:嗯。

请问刘兰芝为什么要离开焦仲卿?生:老师,您说得不对。

不是刘兰芝“要”离开焦仲卿,而是被焦仲卿的母亲逼迫,被他们家赶出了家门。

请注意是“逼迫”。

(我的话音刚落,一女生就抢着说)师:好。

那么请问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要“逼迫”她呢?生:她看她不爽!(一个瘦高个子的男生说着。

“不爽”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

)师:为什么看她“不爽”?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任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她婆婆说她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大家抓紧时间猜一猜。

生: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门不当,户不对”。

师:有根据吗?生:刘兰芝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焦仲卿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师:还有吗?生:因为……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

(一个女生低着头,红着脸,小声地说。

)生:对。

(不少同学附和着)师:为什么没生孩子就逼她走呢?(我紧逼一句。

许多同学陷入了沉思,保持着沉默。

)生:老年人都想抱孙子。

(一个大胆的男生说)师:这是事实。

那么我们从封建伦理道德来看呢?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师:什么意思?生:“无后”是大不孝,因为“无后”就是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

所以焦仲卿的母亲就找借口“逼”她走。

师:有一定的道理。

还有吗?(我想继续挖掘)生:有。

我认为是嫉妒心理。

(一个胖乎乎的男生说)师:谁嫉妒谁啊?生:焦仲卿的妈嫉妒刘兰芝。

师:啊?怎么说?生:因为刘兰芝长得漂亮,又聪明能干,焦仲卿非常爱她。

他妈担心刘兰芝会取代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担心儿子会疏远她。

师:好。

你分析的角度较新。

还有吗?(沉默一阵之后,我总结道)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推测了焦仲卿的母亲逼迫刘兰芝的种种原因,既有伦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我认为大家猜得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

首先,请女同学说一说“这个婆婆怎么样?”生:不好。

(异口同声)生:夹石。

(方言词,意即蛮不讲理。

)师:为什么?生:她横挑鼻子,竖挑眼。

生:鸡蛋里挑骨头,生找毛病。

生:她虐待刘兰芝。

师:“虐待”从何说起?生: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这不是虐待是什么?生:她棒打鸳鸯散。

(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声讨着。

)师:面对这样的婆婆,我们怎么办?生:不理她。

(性格直爽的女生说)师:行吗?生:不行。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时女子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师:那么“婆婆”不是很有地位吗?生:婆婆年轻时也没地位,可她现在有了。

噢,对了。

这就叫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看来,刘兰芝也只有慢慢地“熬”了。

师:好了。

现在请男同学说一说“这个妈妈怎么样?”生:好!(我的话音刚落,男生就异口同声地说)师:要拆散自己婚姻的妈妈还是好妈妈吗?生:是。

师:为什么?生:她虽然逼迫刘兰芝,但也是为着这个家,还是为她儿子好。

师:我们的男同学真是好样的,这么热爱自己的妈妈,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你们的妈妈没有白养你们,她们听了一定很高兴。

生:还好样的?爱,那也要看怎么个爱。

对的,我们要爱。

不对的,我们也不能爱。

(一个女生听了我的评论,生气地说)师:唉!真是“隔层肚皮隔层山”啦!女同学说婆婆不好。

男同学说妈妈好。

那么请问男同学如何解决婆媳矛盾?生:先和母亲好好地谈谈,尽量做好母亲的思想工作。

师:做不通怎么办?生:分家。

单过。

(一男生干脆地说)师:其他男同学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生: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容易吗?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生:不分。

那就和他离婚!(一个女生坚定地说,其他女生附和着。

)师:唉!到了这种程度,你看这日子还怎么过?(大笑)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难断”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僵持不下,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幸福。

同学们,你们会成为焦仲卿吗?生:不会。

师:你们会成为刘兰芝吗?生:不会。

师:那我就放心了。

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将来爱情幸福,生活美满!生:热烈鼓掌。

(我看到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娇羞的幸福。

)课堂实录2一、教学理念: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

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

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

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

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

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

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

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生讨论。

回答:生 2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生4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生4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

(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能实事求是,很好。

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

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

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

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

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

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生:赋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生讨论,回答。

生6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

“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严妆师: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回答。

生5: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

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

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

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

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

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

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师: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生12 :是的。

师:如何理解?生12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你回答得很对。

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生12 沉默)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

郡守家富有吗?生:当然富有。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生3 :不感兴趣。

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那她想干什么呢?生6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

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生7: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

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

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

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

这是第一。

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

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

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

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

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

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