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情绪、人格

认知、情绪、人格

1、在教学活动中应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
2、感觉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试举日常生活
中运用感觉规律的事例说明。

3、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偏差有效进行人际交
往?
4、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5、怎样讲究记忆的方法/策略?
6、如何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运用记忆的规
律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7、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
8、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9、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10、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1、什么是挫折,结合关于挫折的知识谈
谈你自己遇到挫折时准备如何应对?12、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高尚情操,调
适其不良情绪?
13、人格特征对于教育的指导作用。

14、气质与因材施教。

15、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6、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详析自
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17、能力的特征。

18、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9、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2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如何,如
何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应如何评价?
2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如何,青少
年学习动机有何发展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3、
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

但注意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作为心理过程的调节机制存在。

控制器
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由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引起的。

有意注意是由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引起的,即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感兴趣。

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为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稳定是广义的、相对的,对某一活动而非某一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Phi运动:
韦特海默:
两只灯泡相继明灭间隔时间>0.2秒,两者一明一灭;相继明灭间隔时间<0.2秒,单一灯泡往返移动(似动)。

按识记目的划分,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按识记方法划分,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按识记内容划分,记忆可分为形象、动作、情绪和逻辑记忆。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1、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2、识记方法上意义识记的成分越来越大;
3、识记内容上抽象材料的识记能力发展较快。

想象:
加工改造
脑中已有的形象新形象
(表象)综合、夸张、
拟人化、典型化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症
妄想症:思维内容发生障碍
班杜拉实验:
1、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作用
2、亲社会性行为的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