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卷积码..
卷
积
码
2018/10/8
1/78
本章节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
1. 教学内容: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卷积码的编码与译码。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 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 维特比译码的性能与应用。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卷积码的编码方法。 了解卷积码的生成矩阵的表示法。 掌握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掌握卷积码的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实现。 3. 重点与难点: 卷积码的编码。 卷积码的状态转移图与栅格描述。 维特比译码的基本原理。
2018/10/8 2/78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卷积码(又称连环码)首先由麻省理工学院于1955年提 出。 卷积码与分组码的不同之处:在任意给定单元时刻,编 码器输出的 n 个码元中,每一个码元不仅和此时刻输入 的 k 个信息元有关,还与前连续 m 个时刻输入的信息 元有关。 在同样的编码效率 R 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 至少不低于分组码。
2018/10/8
m
h ( m) x ( n m)
7/78
设M=[m0(1) m1(1) m2(1) m3(1)]=[1011],则编码器两个输出端的序 列分别是
子码:在任一时刻单元,送入编码器一个信息元 (k=1),编码器输 出由2个 (n=2) 码元组成的一个码组,称之为子码。 每个子码中的码元不仅与此时此刻的信息元有关,而且还与前 m 个 (m=3) 时刻的信息元有关。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代数译码:门限译码。译码延时是固定的。 概率译码: 序列译码。译码延时是随机的。 维特比译码。译码延时是固定的。
2018/10/8 3/78
卷积码的生成序列、约束度和约束长度
[例1] (2,1,3)码
该码的编码原理图示于下页图; 设待编码的信息序列为 M; 在对信息序列 M 进行编码之前,先将它每 k 个码元分成一组, 在每单元时刻内,k 个码元串行输入到编码器; 编码器由 (m+1) 个移位寄存器组构成,每个移位寄存器组内有 k 级寄存器; g(i,j):表示常数乘法器,i=1,2,…,k;j=1,2,…,n;共有 n•k 个序 列。当 g(i,j) =1时,常数乘法器为一条直通的连接线;当 g(i,j) =0时,连接线断开。每一个码元都是 k•(m+1) 个数据组合,每 一个码字需用 n•k•(m+1) 个系数才能描述; 开关 K 在每一节拍中移动 n 次,每一节拍输入 k 个信息元而 输出 n 个码元。
2018/10/8
4/78
g0(1,1)
g1(1,1)
g2(1,1)
g3(1,1)
M
1 2
g0(1,2) g1(1,2) g2(1,2) g3(1,2)
K
C
(2,1,3)码编码电路
2018/10/8
5/78
信息序列 M=[m0(1)m1(1)…]; ml(1)表示第 l 个时刻的第 k=1个信息元;
只要给定 g(i,j) 以后,就可以生成编码器输出的码元。称g(1,1)和 g(1,2)为(2,1,3)卷积码的生成序列。
2018/10/8
6/78
第 l 个时刻的编码器输出为:
上式表明:任一时刻编码器的输出可以由信息元与生 成序列的离散卷积运算求出。这就是卷积码名称的由 来。
卷积公式:y (n)
2018/10/8 10/78
若待编码的信息序列
M=[m0(1)m0(2) m1(1)m1(2)… ml(1)ml(2) …] 则码序列 C 中的任一子码1,1) g1(1,1)]=[11] g(1,2)=[g0(1,2) g1(1,2)]=[01] g(1,3)=[g0(1,3) g1(1,3)]=[11]
g(2,1)=[g0(2,1) g1(2,1)]=[01] g(2,2)=[g0(2,2) g1(2,2)]=[10] g(2,3)=[g0(2,3) g1(2,3)]=[10]
g0(2,1)
g0(1,1)
g1(2,1) g1(1,1)
M
1
g0(2,2) g0(1,2) g1(2,2) g1(1,2)
K 2
C
g0(2,3)
g0(1,3)
g1(2,3)
g1(1,3)
3
(3,2,1)码串行编码电路
2018/10/8 12/78
每个时刻单元输入编码器 k=2个信息元,它们与前 一个时刻进入编码器的2个信息元按卷积关系进行运 算后,在输出端1,2,3分别得到该时刻子码中的3 个码元。 编码器由 N=2 个移位寄存器组和模2加法器构成, 每个移位寄存器组含有 k=2 级移位寄存器,每级移 位寄存器的输出按一定规则引出后进行模2加的运算。
2018/10/8
8/78
m:编码存储(本例 m=3) 。 N=m+1:为编码的约束度。(本例N=4)。 Nn:编码约束长度。(本例Nn=8)。 本例是非系统码,在码序列 C 中的每个子码不是系统码 字结构。
2018/10/8
9/78
[例2] (3,2,1)码
n=3, k=2, m=1; 它的任一子码有3个码元。每个码元由此时此刻的2个信息元和 前一个时刻进入编码器的2个信息元模2运算和求出。 这些信息元参加模2运算的规则由 [n(m+1)]=3×2=6 个生成序 列 {[nk(m+1)]=3×2×2=12个系数} 所确定,每个输出序列含 有2个元素。这6个输出序列是 g(1,1)=[g0(1,1) g1(1,1)]=[11] g(1,2)=[g0(1,2) g1(1,2)]=[01] g(1,3)=[g0(1,3) g1(1,3)]=[11] g(2,1)=[g0(2,1) g1(2,1)]=[01] g(2,2)=[g0(2,2) g1(2,2)]=[10] g(2,3)=[g0(2,3) g1(2,3)]=[10]
卷积码的生成序列 g(1,1)=[g0(1,1) g1(1,1) g2(1,1) g3(1,1)]=[1011] g(1,2)=[g0(1,2) g1(1,2) g2(1,2) g3(1,2)]=[1111]
g(1,1)表明:任一时刻 l 时,输出端1的码元 Cl(1) 是由此时刻 l 输 入的信息元 ml(1) 与前两个时刻输入的信息元 ml-2(1) 以及前三个 时刻 ml-3(1) 输入的信息元模2加后的和; g(1,2)表明:Cl(2) 是由 ml(1)、ml-1(1)、ml-2(1)和ml-3(1) 的模2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