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颗颗游子心浓浓思乡情”为专题编写,每篇古诗和散文都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对家乡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思乡诗《泊船瓜洲》《秋思》和词《长相思》,精读散文《梅花魂》和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中。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阅读,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无限的眷恋之情,并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单元课表描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单元总体构想】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
模块二:理解内容。
通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细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模块三:领悟表达。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通过写什么表达出了思乡之情。
模块四: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单元主题,举行“乡情歌颂会”的实践活动。
模块五: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开展口语交际“谁不说咱家乡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
模块六:整本书阅读。
师生同读《城南旧事》,开展读书交流会。
【单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1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背诵三首古诗,感知大意。
3.能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将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学习借景、事、人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来理解诗词的大意。
2.在感悟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时,能有意识地领悟表达方法。
3.能够通过交流,积累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五(上)《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课标描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阅读诗句,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学习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背诵,积累表达思想之情的诗词。
【学习方法和指导】学生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学习任务】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评价方案】1.通过完成检测第一题,落实学习目标4的达成。
2.通过完成检测第二、三题,落实学习目标2的达成。
3.通过完成检测第四题,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
【资源链接】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清朝著名词人。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播放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附: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
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三、抓字眼,明诗意(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落实目标2)(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
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落实目标3)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四、体验情感(落实目标4)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预设:A. “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
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幻灯演示地形图)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
“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2、体会用词的巧妙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
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预设: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