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十)

【高考历史】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十)

班级: 座号: 姓名: 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十) 2020年2月11日1.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

《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

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

”明代这一做法( )A .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 .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 .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2.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3.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

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 .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 .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 .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 .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5.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行销全国,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这说明当时( )A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 .商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C .北方手工业生产日益衰退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6.据清朝《仁宗实录》记载,闽皖商人为图便捷省费,在贩运商品到广东出口时,将原来经庾岭的内陆运输改为海道运输,而嘉庆帝以会使内河“关税减少”为由,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

此规定( )A .不利于当时的出口贸易B .表明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C .限制了商人的经商范围D .说明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7.宋代思想家李觏认为:“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

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说:“天之生万物,仁也。

帝王之养万民,仁也。

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

”这表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制度,倡导民本思想B.认为民众是君主权力的来源C.立足君主权力,肯定社会公利D.反对理学对君主权力的强化8.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

这是因为明清小说()A.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C.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D.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9.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

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

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

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

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

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

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

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

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

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分)(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

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4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

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帝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1.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皇帝为了防止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上作弊而实行的一项半印勘合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有效保证了文书的安全,而且加强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强化了皇权,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健全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显然不是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不是致力于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

2.A解析:根据材料“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可知,材料认为天下一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A项;B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3.B解析: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

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严格的控制,排除D项。

4.C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不存在“超过”之说,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D项错误。

5.A解析:根据材料“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可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故选A项;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所以商业不是国家经济基础,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但并不能体现北方手工业生产衰退,故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排除D项。

6.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于闽皖商人海道运输影响政府内河税收,政府强令恢复原道,使海道禁行,结合所学,海道封禁强化了闭关锁国,不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未涉及调整对外政策,故排除B项;政府下令改道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无直接联系,故排除C项;D 项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

7.C解析:材料中的“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说明二者尊重君主制度,立足君主权力;“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说明二者都肯定社会公利,故选C项。

二者均不反对君主制度,排除A项;李觏认为君权神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他们对理学的态度,排除D项。

8.B解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兴起,它是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在文学上的反映,故选B项。

据材料“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可知主要反映市民精神生活需求,“人民群众”的概念过于大了,排除A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是明清小说兴起的表面原因,排除C项;明清小说是文人创作的而不是统治者,并且很多批判现实,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排除D项。

9.D解析:清中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项错误;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

10.(1)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先实用后理论。

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9分)(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

(6分,任意3点即可)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6分)(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肯定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我国中医的影响力。

(4分)解析:(1)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

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可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根据材料“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

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可知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

根据材料“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可知,西医在日本传播是先实用后理论;根据材料“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可知,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

(2)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和西方文明的传入;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可知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受到日本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