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名词解释
1.集体行为(中央财经大学2015、2009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

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安全阀制度(中山大学2016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
答: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

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

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3.社会运动(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
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二、简答题
1.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研)
答:(1)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集体讨薪、非法集会、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善、社会心理、心态失常等。

(3)从集合行为理论解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办法
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

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②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地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③感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在群体性事件中,当人们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群体性事件极有可能爆发。

根据该理论,应采取措施尽早阻止人们情绪的爆发,并控制引起情绪事件的传播途径。

④紧急规范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比如在火灾发生后,大家可能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干什么。

但只要有人提第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都会去提水救火。

相反,
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仿效,出现争先恐后的逃跑现象。

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根据该理论,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在群体性事件的初期避免破坏行为的出现。

⑤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

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从这个理论来看,要避免群体性事件最好是避免陌生人所组成的群体,并且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由陌生人出面,在处于匿名状态时,愤怒的人是具有强攻击性的和弱社会约束力的。

⑥控制转让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

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

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大多数成员转让控制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

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

因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是理性的,那么在解决这一类的群体性事
件的方案也是明确的,只要提供他们所认为能解决他们所要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群体行为也就不攻自破。

2.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哪些?
答:(1)人群行为的类型
①偶合人群行为
偶合人群是结构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人们在这种人群中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进入和脱离这种人群都非常随意。

②常规人群行为
常规人群是更具结构特征、经过事先安排而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个人群的行为在日常状态中会遵循社会既有的规范。

但要注意的是,在出现意外情况或紧急状态时,常规人群的行为规范可能被打乱。

另外,即使是在日常状态中,常规人群也还是不能混同于正式的社会群体,因为社会群体的结构化程度及其成员的持续互动程度比常规人群要高得多。

③表意人群行为
表意人群是指那些用以提供表达感情、释放情绪机会的人群。

表意人群的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被允许,但在形成表意人群的某些特定场合,参与者被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情绪释放。

④行动人群行为
布鲁默所说的行动人群是特指带着愤怒和敌意采取暴力行动的人群,这种行动是不为主流社会的规范所接受的。

这样的行动人群主要有以下两类:
a.暴民。

这些群情激昂的人将愤怒发泄在特定的目标上,而后迅速解体。

暴民一般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有明确的领导者。

常见的一种暴民行动是私刑,即某些人群自己组织
起来,为适合他们自己认定的秩序需要而处死那些被他们标定为罪犯或坏分子的人。

b.骚乱人群。

骚乱人群同样是用暴力的手段来表达愤怒的情绪,与暴民不同的是,它不那么有组织,但持续的时间较长,破坏的目标较为广泛,带来的混乱程度很高。

(2)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
①感染论
首先提出感染论观点的是法国人勒庞。

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的行为是群体出现了“集体心理”的一种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人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认同,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

在勒庞看来,人群使个人“着迷”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a.不可征服感,即从人数众多上获得的强大力量。

b.感染,即新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像传染病一般迅速蔓延。

c.人们对自己的行动处于毫无意识的迷惑状态,因而极易接受暗示。

②匿名论
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人群的匿名性。

由于个人在人群中处于匿名状态,社会约束力就下降了,人们因为可以不承担后果而越轨。

俗话所说的“法不责众”,说的就是法律一般难以惩戒大规模的越轨人群。

③趋同论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在人群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共同的倾向,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和行动。

是这种共同倾向使人们集合为人群,而不是人群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④应急规范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群虽然没有缺乏正式的群体规范,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会出现某种应急规范。

这种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就会产生压力,迫使他们去遵从。

也就是说,人群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