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借物喻理”的群文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
议题:巧妙的“借物喻理”
选文:《小米椒》《山谷中的谜底》《贝壳》
目的:
1、在课堂内阅读3篇文章,扩大阅读量,拓展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借物喻理”一类文章的表达特点,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并从文中受到启发,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
3、课外拓展阅读“借物喻理”一类的文章,进一步建构相对完整的“借物喻理”一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准备:相关文章、表格,便利贴
过程:
一、复习导入,梳理出“借物喻理”的表达特点:
孩子们,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围绕落花生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议花生时,父亲说出了落花生有一个可贵的特点,是什么?由落花生的特点,我们领悟道理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像《落花生》这样,抓住事物的某个特点展开重点描写,借此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写法,就叫——借物喻理(板书)。
板书:
借物喻理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借物喻理”的文章,来感受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共读讨论《小米椒》,学习“借物喻理”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
、请大家读第一篇文章《小米椒》,边读边想:文章围绕小米椒讲
了那几件事?(每件事是哪些自然段在讲,在文中标记一下)
生读,指名说。
预设:知道文章主要讲了“奶奶种小米椒”和“我成长中的几件事”。
过:作者借小米椒,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请大家回到文中——
1)找出描写小米椒的段落,想想小米椒的生长过程有什么特点?用“——”勾画出来。
2)作者借小米椒的生长规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你是怎么读懂的?
完成表格二。
全班分享:
生自由说
交流后点拨:文章除了写小米椒的生长特点,还写了什么?
请大家比较一下小米椒的生长特点和“我”成长路上的几件事,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相似点?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了事物特点与要揭示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了。
小结阅读方法:像这样,找到所借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仔细品味,找到这样事物特点与说明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就能比较容易地读懂文章,把握主旨了。
三、用学到的方法练读《山谷中的谜底》《贝壳》(小组分读)
1、下面,让我们用学到的方法阅读下一篇文章。
边读边想:
1)找到文章所借的事物,想想重点写了它什么特点?用用“——”勾出来。
2)作者借这样事物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想想它的特点和揭示的道理之间有哪些相似点?简单批注一下。
小组商量在两篇文章中选读一篇,完成表格三。
2、讨论交流
同桌分享读书收获
全班交流
四、比较异同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把相同主题或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往往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
现在,我们把《小米椒》《山谷中的谜底》《贝壳》三篇文章放在一起,你发现,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小组长记录下小组的发现。
交流:
相同:
都借一样事物,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都用一件事对这样事物的特点进行了重点描写。
(点拨:为什么?事物的特点有很多,为什么就只重点描写这个特点?)
(点拨:我一直有一点搞不懂:借物喻理,重在“喻理”,作者直接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更简洁明了吗?为什么还要对这样事物进行一番描述之后,才揭示出这个道理来呢?)
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点拨:这样一对比,有什么好处?)
都围绕这样事物讲了一件具体的事情。
…………
不同:
题目不同
揭示道理的方式不同(点拨:有的文章直接揭示了想要告诉的道理,有的却没有,而是把道理寄寓在生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功夫,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
点拨:三篇文章中,事物的特点是怎么被发现的?
点拨:是啊,事物带给我们的启发,常常源于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可能是某人口中富有深意的一句话;可能是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某一个独特的细节;也可能是由某样事物产生的一个联想……只要我们常怀一颗敏感的心,捕捉到心灵深处那灵光一闪的触动,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就会是一篇不错“借物喻理”的文章哦!
…………
五、引向表达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也能带给我们启示——
1、出示荷花:在它的身上,你发现它有什么独特之处?由这个特点,
你获得什么启示?
选择里面的一样事物,或者别的,想想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借这个特点,你想说明怎样的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选一种事物,抓住它的特点展开描写,用“借物喻理”的方法,写下你的从中领悟到的道理。
2、拓展阅读“借物喻理”的文章:
出示:《贝壳》——席慕蓉
《丑石》——贾平凹
《蝉》——小思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落花枝头》——谢大光
《桃花心木》——林清玄
…………
板书设计:
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