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能力之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大能力之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 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 原理与规律。
(2009年琼)图示意某地 区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 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 时,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 20小时。按图示方法在图 中标注出另外三条日照时 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 理由(10分)。
21
【答案】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 份盛行东北风(2分)。图示地区山峰以南、 以西为背风坡(2分)。迎风坡多阴雨天气, 日照时数低(2分)。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 气,日照时数高(2分)。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
具体要求: •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 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 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 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 基本原理与规律。
16
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 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 的发展变化。 【例题】当地居民对 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 持、反对两种观 点.请你为这两种观 点各找一条理由。 ( 6 分)
17
【参考答案】 支持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 抗旱能力。(任答一点) 反对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 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 坏当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 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 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 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 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等 13
2
1、描述类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 ①地方时、区时、时区 ②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③季节、季度 ④高、中、低纬与五带 ⑤气象、天气与气候 ⑥ 降水、降雨 ⑦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⑧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温室效应 ⑨大陆性与海洋性 ⑩永久性积雪(冻土)、季节性积雪(冻土) 3
⑤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雅丹: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与垄岗组成的 崎岖破碎的地面。通常发育在干旱的湖积平原上 由泥质岩层经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形成。以新 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 丹霞:发育于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岩层垂直节 理由流水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 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 丹崖赤壁地貌称丹霞地貌。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 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以我国分布最广。
9
⑦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原理,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 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 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 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珠江 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等。 立体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 方式。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 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 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田养鱼、 农田播种食用菌等。
8
⑥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 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是指一年内在 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的次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 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 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 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海岸线曲折度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气温(数值高低,日较差、年较差)、 降水(定性与定量)及季节组合、年际变化。
☆降水特征描述的一般模式: 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④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一、对象——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 物。如:土壤、岩屑。 二、方式——风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几大方式。侵蚀主要是物 理方式。 三、时间——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多数 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验证的。有些侵蚀现象是可见的,时 间比较短。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流水对边坡土壤的侵蚀等; 有的侵蚀现象时间也很漫长,如: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侵蚀、海 水对海岸的侵蚀、冰川侵蚀地表形成的冰斗等。 四、结果——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 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五、次序——就某一处地表的变化而言,风化在前,侵蚀在后 7
【答案】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 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 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 出现雪带。
15
图7表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不同的自然带。
15.该大陆是 ( ) A.非洲大陆 B.亚欧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16.自然带④对应的气候特征是 (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终年温和湿润 D.终年炎热干燥
1 4 7 10
(1)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 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12分) 【答案】流域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五大湖的调节作 14 用明显。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流量小,冰期短。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 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 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 【例题】(2)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 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①寒潮与寒流 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③地形和地势; 沟谷、河谷和山谷 ④山地和山区 ⑤向斜与背斜 ⑥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⑦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⑧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机械增长 ⑨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 ⑩农作物与农产品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
4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 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 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 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的东岸。 ②台风与飓风(热带气旋)、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 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飓风。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22
18
(4)对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的描述
宏观
规律
19

右图为2011年我 国冬小麦收获期 分布示意图,读 图完成5—6题。
乙 B
A

5.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 C.海陆分布 D.光照 6.下列关于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思考:北方同纬度沿 A.甲地收获期在5月1日之后 B.收获期乙地比丙地早了10天 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收 C.A区域收获期的差异比B区域大 获期晚吗?为什么? 20 D.同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收获期晚
5
③无霜期、积温、生长期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 一般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 累积总和。 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 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纬度高地区生长期短,后 者称作物生长期,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区生长期 长。
36.(30分)图1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2为图11 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 月 份 气温 (℃) -6.7 6.0 20.5 8.9 降水 (mm) 45.6 64.0 76.6 63.0 乙 气温 (℃) -12.4 3.3 19.1 6.5 降水 (mm) 90.0 75.5 118.5 96.0
10
⑧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各有哪些特色 西北地区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 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 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或立体农业; 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或高寒农业; 城市,矿区周围的乳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南方季风区的季风水田农业; 黄淮海中低产田的鱼塘—台田模式; 内蒙古高原为草原牧场; 新疆天山为山地牧场; 青藏高原为高寒牧场。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