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第4套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第4套真题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 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的记载。

《周礼•夏官》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这说明()A . 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的分封国B . 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C . 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D . 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2.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 . 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 . 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 . 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A . 是书生之见,荒诞无稽B . 不合时宜,难以实践C . 切合时情,迎合帝王D . 是敌人阴谋,离间君臣5. 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 . 分封制B . 世袭制C . 宗法制D . 中央集权制6.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7.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 .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8. 汉武帝制定厂“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

”宜坐免。

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 . 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 .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 . 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 . 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9.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0.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 .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 .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 .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 .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11.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下列史料,与军机处无关的是()A .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B .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C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盖隐然执政之府矣D .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12. 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

这说明()A . 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 . 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C . 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D . 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3.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A . 直接民主的弊端B . 精英文化的缺失C . 人民主权的危害D . 城邦制度的衰落14. 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

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

这一事件表明()A .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B .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C . 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D .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15.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②③D . ①③④16.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 .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 .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 .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 .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17.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 .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 .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18.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 . 儒家B . 道家C . 墨家D . 法家19.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 .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 .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0.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1. 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始于()A . 秦代B . 汉代C . 宋代D . 清代22.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

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

材料中顾炎武()A .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B .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 .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 .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23.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 .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 . “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C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 . “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24.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

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

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 .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 .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 .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25.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 .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 . 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二、材料分析题26.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

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

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7.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