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解放碑的由来

浅谈解放碑的由来

浅谈解放碑的由来摘要:重庆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全国面积最大,行政管理最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在抗日战争前它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城市,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从一个“僻处西陲”的无名城市一跃而成为与伦敦、华盛顿、莫斯科齐名的具有世界知名性的城市,正因为有了国民政府的迁都,才有了后来的抗战精神堡垒的修建,从1940年修建开始,抗战精神堡垒经历了两次演变成为了今天的解放碑。

本文拟就对精神堡垒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历史作用作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精神堡垒;抗战胜利记功碑;解放碑;作用作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物,位于渝中区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十字路口的解放碑。

谈到它,山城重庆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今围绕解放碑的地区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带,享有“西部第一街”,“未来的西部华尔街”等美誉。

可真要能做到将解放碑的历史讲述清楚的人又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知道解放碑好看美女,解放碑经济繁荣,可没有多少人知道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物,它经历了从“精神堡垒”到“抗战胜利记功碑”再到“解放碑”的两次演变。

一、“精神堡垒”及其历史作用(一)精神堡垒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来,面对日寇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大片中国国土沦于敌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亦未能逃脱被日寇侵占的命运,形势十分险恶。

国民政府遂于1938年12月迁都重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国家政权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衣冠西渡”—迁都重庆,在中国迁都史上乃是破天荒第一次。

正因为有了这一次迁都重庆,才有了后来的“精神堡垒”修建。

“精神堡垒”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落成。

为木质结构,外涂水泥。

底座为八角式,分别写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中部呈圆柱形,面临民族路一边,题有“精神堡垒”四个大字。

其余三面分别写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

上面为五角状,临民族路一面绘有一大盾形标记,中间是蓝底红边,内有一指南针。

其余四方分为“礼”、“仪”、“廉”、“耻”。

顶端周围为城堞式,端顶设有标准钟和风向仪、风速器、指北针等测候仪器与警钟。

中央设一个大大的深蓝色磁缸,里面贮满酒精棉花。

举行落成典礼那天,缸内火焰四起,以壮声威。

当时,正是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最凶的时候,为了便于防空,“精神堡垒”被刷成了深灰色。

(二)“精神堡垒”的作用“精神堡垒”是抗战时期重庆人民以致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永不熄灭的精神所在。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取“七七”抗战之意,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精神堡垒”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不断鼓舞着巴渝人民打败日寇的信心。

抗战期间,日寇对重庆长期实施战略轰炸,袭击对象包括重要的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直接空袭无辜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的恐怖,以达到他们挫败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目的。

但日寇的狂轰滥炸并没有吓到中国军民。

由时任重庆市长的吴国桢提出,在日机轰炸最厉害的地带,建立的一个能体现长期抗战的“精神堡垒”,时刻告诫民众勿忘日寇的残暴,树立了同仇敌忾精神,坚持了对日长期抗战的观念。

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千里迢迢从沦陷区进入重庆的抗战将士和中国难民,看见精神堡垒,无不倍感亲切,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重庆出发执行抗战任务的人员,在精神堡垒前宣誓赴任,增添抗战的信心和力量。

“山城人民铿锵誓言:宁可家破人亡、血肉横飞,但绝不屈服,与日寇抗争到底的意志永恒,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堡垒’。

”[1]《大公报》推崇它象征“中华民族为一坚强战斗体”,昭示着陪都重庆和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顽强精神。

“精神堡垒”虽为一木质结构,没有敌人的碉堡那么坚实,但它所起的作用却远非碉堡、坦克等所能比拟的,他胜过敌人的千军万马,给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一种坚强的必胜的信念,始终指向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二、“抗战胜利记功碑”及其历史作用(一)抗战胜利记功碑1945年8月,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于1946年10月9日,在市政府第336次市政会上提出并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原来修建的“精神堡垒”因为是用木板钉制,外涂水泥。

日子一久,经过日晒雨淋,水泥脱落,木板也慢慢腐坏了。

因长期失修,最后全部倒塌。

“抗战胜利纪功碑”选址于都邮街广场原“精神堡垒”旧址,为八面塔形高层建筑,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

碑台直径20 米,台高1.6米,台阶有花圃。

碑座由八根青石砌结护柱组成,上有石碑八面,采用北碚出产的上等峡石,石碑嵌于碑座外面,分别镌刻有: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撰写的《抗战胜利纪功碑铭》,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兼代主任张群撰写的记述重庆对于抗日战争贡献的文章等等。

碑身高24米,直径4米,外为八角形。

“朝民族路方向,刻有‘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大字,由市长张笃伦题写。

”[2] 内部为圆形,内有悬臂旋梯140 步,直升至顶部瞭望台。

沿旋梯设抗战胜利走廊,廊上挂抗战英雄、伟大战绩及日本签降等油画,下则嵌藏各省市赠送之纪念碑石、社会名流题赠之石碑。

瞭望台较底部为宽,直径为4.5米,可容20人登临游览。

碑设标准钟一座,四面可见。

环绕钟之四面为纪念抗战之陆海空将士和后方农工生产之劳绩的浮雕四块。

瞭望台之顶设风向仪、风速仪、指北针等测候仪器,顶悬警钟一座,以备全市集会及报警之用。

碑顶有八根水银太阳灯环绕,内部每层有水银太阳灯一根。

外面用八盏探照灯从八方投射碑身,一到夜间更加庄严雄伟。

(二)历史作用抗战胜利意味着什么?它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以来,第一次以获得全面彻底的胜利而宣告结束的反抗异族侵略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该不该树碑记功?该不该缅怀为祖国的光复、民族的解放而捐躯的将士们?一万个该。

“重庆抗战胜利记功碑,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由中国政府建立的、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尤其是中国军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对日抗战伟大胜利的纪念碑。

”[3] 这座抗战胜利记功碑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丧亡规模最大的战争,见证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这座抗战胜利记功碑对于中国人们来说,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焦土抗战的悲壮历史,寄托了1500万为此付出生命的中华儿女之哀思。

同样,对于重庆人民来说,这座纪念碑不仅见证了重庆作为陪都树中华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这一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见证了重庆时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并列齐名的世界反法西斯之中心地位,更是重庆人民以其铮铮铁骨,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巍然耸峙顽强不屈之重庆精神。

当人们在回顾这段悲壮的历史时,在缅怀对外作战而牺牲的中华英烈们时,抗战胜利记功碑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

三、“解放碑”及其历史作用(一)解放碑重庆解放后的首届国庆节,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原来所有碑文全部铲除,内外另行装饰一新。

“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将军题字,将碑名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4] 西南军政委员会既没有将此碑为“重庆解放纪念碑”,而是定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特别是刘伯承主席在题写碑名时将落款日期署为“一九五零年国庆节”,这些都应当是有深意的。

这里的“人民解放纪念碑”是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而言的,他不仅仅是指重庆的解放或者西南的解放,而是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因此,这座解放碑是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座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的纪念碑。

(二)历史作用“碑成为重庆城市的象征,是一个毋庸置疑和无须证明的事情。

”[5] 当我们看到“解放碑”时,就很自然的知道这就是人民的新中国,人民的新重庆了。

从此以后,“解放碑”就成为最能代表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伴随着重庆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

外地客人来重庆,“解放碑”肯定是热情好客的重庆人带他们前往的第一站。

“解放碑”这三个字对于重庆而言,不仅是一个地标那么简单,它几乎承载了近几十年来重庆的全部历史。

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出色的经济,更应该具备令人敬仰和向往的精神和文化,解放碑所具备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无疑是重庆、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精神堡垒,抗战胜利记功碑,解放碑。

名称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一段不同的历史。

不同的建筑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一样的历史作用。

精神堡垒在抗战最艰辛的时刻支撑着中华儿女御侮抗日的必胜信念;抗战胜利记功碑记录了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千千万万中华英豪的历史功绩,让人们知道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解放碑见证了人民推翻反动派的压迫,迎来美好生活的一段奋斗史。

不论是精神堡垒,抗战胜利记功碑,还是解放碑,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重庆人民,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 王永.今日之精神堡垒.重庆社会科学[J],1994/05.[2] 李勇.张笃伦与解放碑.重庆与世界[J],2005/12.[3] 黄茵茵.抗战胜利纪功碑[J].公民导刊,2005.9.[4] 尹凌.风雨沧桑“解放碑”[J].红岩春秋,2009.1[5] 杨筱 .重庆的心灵—解放碑沧桑[J].中国西部,200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