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上课用
2. 第4段:“天啊,”他想:“我选了一个多么艰辛的职业 啊!……”
第5段:“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不愣登……” 第6段:“天哪!”他想。时间已经六点半了…… 第13段:接着他却想到:“我无论如何得在七点一刻完全离开床 位……”(P124,P126)
格里高尔“化虫”后的心理描写——协理登门
添加标题内容
讨论:协理,妈妈,爸爸和妹妹 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 什么会这样?
协理的表现:
①“啊!”的一声惊呼——那声音听起来就像大风呼啸似的; 他耸着肩,嘴巴张得大大的,扭过头来,将两眼朝向格里高尔。 ②在格里高尔讲话时,他片刻也没停留…… ③“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指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 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
写作背景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 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得人们对资 本主义社会丧失了信心。人们在寻求出路的同时,也陷 入孤独与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 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 ,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这个摧残人性的社会 制度,因此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添加标题内容 整篇课文我们集中探讨的几个问题
1、如果我们认为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是荒 诞的,那么故事中最荒诞的地方在哪里? 2、变形后,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 3、变形后,格里高尔周围的人(协理,妈妈, 爸爸,妹妹)的表现 4、探究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5、归纳概括小说荒诞形式下的真正主题思想
添加标题内容
探究一:《促织》和《变形记》都写了变形,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 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 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 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 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不紧凑,发展线索不明晰。 5)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人世罪孽和无穷 痛苦。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协理发现格里高尔化虫并逃跑的过程,表 现了以协理先生为代表的社会,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毫无利 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遗弃,体现了社会的冷漠。
父亲的表现:
①一边跺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去。 ②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 间里去。 ③他固执地一心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 尔往前走;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地弹进了他房间,顿时满身鲜血 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
添加标题内容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 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 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 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 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 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的先驱和大师。
原因一: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思考:格里高尔“化虫”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第5段: 假如我不考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
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 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原因二: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生活压力大!
高中语文一年级必修下册第十四课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总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卡夫卡以及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2.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化虫后的心理描写以 及家人对他的态度。 3.挖掘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体会作品 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他生前不曾受人瞩目,随着时间 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卡夫卡的小说革新了人们 对小说的认识,对20世纪的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崭新叙述方 式。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 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 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 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 现实主义等流派。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 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 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 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课文节选部分)
添加标题内容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 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 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 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 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 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 了厌恶,嫌弃。
添加标题内容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 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 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 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 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 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 死去。
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出 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生活 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期,又深受尼 采哲学的影响,,他善于用变形、荒诞 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处于被压迫 下的小人物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追求内 心世界和精神上的慰藉。
卡夫卡一生未婚,身体孱弱,内心孤独又真诚坦白,父亲的蛮 横、专制让他从小就感到自卑、压抑和痛苦。他曾自称,在父亲 身边,他就是“悲惨的标本”。在家庭中,他形同弃儿。卡夫卡 于世俗而言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他只能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内心的孤独,表达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一 种精神病患者的写作方式。
3. 住房大门上的铃声响了。“公司来人了。”他想到,几乎发呆了。 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 在一家商号供职,发生一点儿小小的延误,马上就招致天大的怀疑?
难道所有的员工全都是无赖,他们中就没有一个忠实、听话的人…… 派个学徒来打听一下难道还不够,非要协理大人亲自出马……
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
第一部分(1-13):
格里高尔突然“化虫”,不知所措 的情况下仍然想努力起床上班。
第二部分(14-23): 公司协理找上门来,询问他没上班
的理由;
第三部分(24-29): “化虫”真相完全败露,协理和家
人们惊慌失措的反应。
*小说情节可分为哪两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
1. 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 2.通读全文,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 3.找出小说的情节线索,初探小说主题
添加标题内容 作者及作品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 家庭,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 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 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 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 上的杰出人物”,“传奇英雄和 圣教徒式的人物”。
格里高尔“化虫”的原因
造成格里高尔这类人“异化”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卡夫卡曾说过:“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 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 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当我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时,我们就会被命运主宰。
思考二:甲壳虫有哪些象征意义?
大身躯、小足:体现出格里高尔不 堪生活重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深入探究格里高尔化虫的原因,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社会下的人际关系。 2. 欣赏《变形记》与传统小说相区别的艺术特色。
思考:格里高尔“化虫”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第4段: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
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 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 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 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
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 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 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 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 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小了现实世界,现实 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 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 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 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 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践;二 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 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 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 “把他弄走”
添加标题内容
双线
格里高尔的心理发展 家人对他的态度
《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 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一起寻找分析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 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
格里高尔“化虫”后的心理描写——发现之初
1. 第1、2段: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 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我发生什么事啦?”他想,这 可不是梦啊。(P123)
添加标题内容
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 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 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 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 长篇也均未写完。 1924年,他 像一个民间的小人物,默默无闻 地病死于维也纳近郊的疗养院。